立足教材将“提问策略”落到实处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董春艳
[导读] “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
        董春艳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七小学  154600
        摘要:“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这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主题的核心宗旨是要求教师在学生学文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阅读策略--提问。对于“提问”,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并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课堂上不仅教师常常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学生也会因为自己的需求而有过提问的经历。然而细细地斟酌就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我们的期望相去甚远。常常是要么课堂上一片静默无一人发言,大家都大眼瞪小眼,一脸茫然,要么就是毫无章法地乱说一气,提出的问题偏离文本,毫无思考深度,让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变得无从下手。于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课堂上就由教师主导出了一种“一面倒”局面--教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听,一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脑浆糊。
        关键词:教材  提问  策略
        怎样做才能让“提问”这一阅读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呢?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我觉得立足教材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统编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它突出的特点是选文更加严谨,结构更加灵活,课型区分度大,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这些特点也使得教材在编排上更有梯度和层次。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提问”策略单元就是遵循这些编写意图,从整个单元的视角,将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一任务梯状呈现,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时便于操作,也更利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策略。
        一、依托教材,引导学生大胆提问,感受提问的乐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点燃学生探索知识的火种,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这些困惑能激发学生的动力,更能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喜欢提出问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那么如何依托教材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又乐于提问呢?教材第二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一篇童话,也是这个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在课前的提示中就抛出了“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导读。同时在课后还给出一个问题清单的范例,它的作用是用来引导学生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对于童话篇目小学生是喜欢的但同时也是没有代入感的,常常会因为童话内容与实际生活不符而产生各种问题。针对学生感兴趣这一特点,结合教材编排,对这篇课文的处理上可以分为两个版块;首先在学习氛围上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直接进入课文的自主阅读,然后利用课前的导读让学生在小组内先提出自己的问题,使他们互受启发,生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存在,要特别关注基础差的,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对他们的勇于发言加以肯定,甚至可以直接教给他提问的方法,让他们体验到“提问”并不是一件多少可怕的事。其次在品读的环节,教师利用课后第二题的问题清单做示范,帮助学生将小组内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提炼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达到品析课文的目的。


        二、依托教材,引导学生多角度提问,提升提问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提问对于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多么的重要。然而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习惯性的、墨守陈规的,提出的问题单调,统一,没有创造性。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提问,既是保证提问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也是构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教材《蝙蝠和雷达》一课中,做为阅读引导,教材就提问给出了四个问题示范,其中两个以旁批的方式出现,两个在阅读后提出。这四个问题中第一问题是针对课题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针对内容提出的,后两个问题范围更广,延伸到了课外。此外,课外练习的第2题还利用问题清单罗列出了一些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指导学生阅读旁批的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提问”的内容,然后教师再抛出课文后面给出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内解决,完成让学生将这两个问题与旁批的两个问题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这几个问题提出的角度各不相同,使学生在心中对提问的角度形成初步印象,接着再组织同学对课后的问题清单进行讨论,使他们从中总结出“提问”除了可以针对课题、内容提出之外,还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课文写法、得到的启示、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等方面提出。不仅可以从整体提出,也可以从局部提出。
三、依托教材,帮助学生建立提问的基本框架,形成提问的能力。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仅饱一饭之功,授人以渔,则受用终生。只有真正的具备了提问的能力,学生才是在学习的征途上获得了一把利器。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会提问,在头脑中形成提问的基本框架,最终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提问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然而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经验有限,提出的问题低效的居多,这样的问题由着学生信马由缰的提下去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偏离正常的轨道,难以突破教学重难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了调整性的使用。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是对提问策略的梳理,它的存在就是要帮助学生完成“学会提问”这一任务。教学时,在学完第二课之后,可以将“交流平台”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交流平台”给出的提示,了解提问的策略,进而构建出提问的方法。然后结合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加以分析理解,如结合《蝙蝠和雷达》一课理解怎样是“从不同角度思考”,结合《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理解怎样是“选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进行提问等等。
四、依托教材,引导学生有价值的提问,深化提问的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有价值的提问正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表面,它既能帮助教师有效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提问能力的深化。本单元精读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和略读课文《蝴蝶的家》都为完成这一任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中,教材仍是以旁批的方式罗列了一名同学阅读时提出的六个问题,这六个问题延续了《蝙蝠和雷达》一课中提到的三种不同角度的提问。《蝴蝶的家》的课前导读是在让学生将在前几课学到的提问方法加以综合运用。教学时,可以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在《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中回顾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提问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教材中学习伙伴的提问示范边读课文边提问。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的学生会借助课后练习中的问题清单提出问题,教师就可以借着这个契机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筛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关,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然后借助这些问题完成理解课文的任力。完成《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学习后再次帮助学生梳理提问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刚刚梳理出的方法独立完成《蝴蝶的家》一课的学习。
        提问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改变学生被动的阅读状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学生拥有了这种能力之后,既能帮助我们改善语文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不知所以然的状态,也为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当务之急要做的就是以教材为基点将“提问”策略落到实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