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独立性格形成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2期   作者:庞肖冰
[导读] 市场经济条件不断发展背景下,越发越多的家长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忽视了教育教育的开展,这导致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有效开展,能够对学生知识、素养、性格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就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独立性格形成的影响进行探讨。

庞肖冰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良光镇木贤小学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不断发展背景下,越发越多的家长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忽视了教育教育的开展,这导致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有效开展,能够对学生知识、素养、性格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就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独立性格形成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形势;家庭教育;小学生;独立性格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10-01

        引言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的正确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性格形成。为此,父母应采取适合学生的家庭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独立性格的形成。
        1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现状
        1.1没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需要父母更多地引导和支持。但是,很多家庭中,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外出工作,长期将孩子交给老一辈管教。然后,很多祖父母辈长辈,他们接受教育程度不高、知识面较为狭窄、综合素质不高,在对学生进行管教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在学生生活,如,是否吃饱穿暖,忽视了学生行为习惯、独立性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价值难以提高。比如,很多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突出,留守儿童由老一辈教养,老人们日常需要务农,教育思想理念落后,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引导孩子思想、行为、习惯,难以对学生良好行为进行培养。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会逐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最终很容易导致学习、生活习惯过于懒散,进而影响学生未来发展成长。
        1.2没有培养学生良好性格
        小学阶段,孩子逐渐形成自主意识,这时候,需要父母和长辈对孩子进行有效引导,以此来培养孩子良好思想,提高学生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形成。然后,目前很多孩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孩子自卑心理逐渐形成,自我思想、叛逆思想出现,进而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对孩子进行良好引导,使得孩子缺失依靠与被保护的力量,从而导致孩子思想、行为产生偏差,从而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倾向,如:早恋、吸烟、喝酒等。父母对于孩子的意义,不仅是生活物质的提供者,很多精神食粮的满足者。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要与孩子进行内心的交流,帮助解决问题,促进孩子良好的心态、思想形成,培养学生优秀性格。
        2父母对小学生性格形成的积极影响
        2.1母亲对学生性格形成的积极影响
        母亲是学生情感形成的重要来源。一是教会孩子坚强,有人认为女人就是软弱的象征,似乎只有男人才配得上“坚强”这个词。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不惧怕艰难困苦,始终坚持不懈的女人,往往是那些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女人,她们在某种程度上比男人更坚强、更执着。二是母亲教会孩子善良。人类社会行为具有残酷性,但作为社会人,我们都无法逃避这种残酷现实。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他们没有从小得到母亲的保护,那么,当他们面对残酷社会行为时,会容易发生性格扭曲,进而作出一些有害他人的行为。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善良情感源自于母亲的启发和引导,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母亲对于孩子善良性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2父亲对学生性格形成的积极影响
        一是塑造学生气质。研究表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做好模仿作用,对于孩子性格形成具有显著性影响。实际上,在生活过程中,学生会观察父亲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倾向,并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倾向,基于此可以看出,父亲影响学生气质形成。比如,如果父亲经常酒后驾车回家,儿子也会染上酗酒的恶习。二是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许多妈妈都不能理解父子、父女之间的打闹行为,认为没有任何意义,实际上,这是父亲与孩子之间重要的沟通方式。父亲和孩子除了一起玩耍,玩游戏外,锻炼也是不错的方法。研究表明,如果父亲和孩子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并能够和谐相处,那么孩子叛逆期可以更好度过。
        3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培养小学生独立性格
        3.1创设良好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独立精神
        孩子并不是成人的附庸,他有自己的想法、愿望和行动,如果长期被父母“包揽”,只会导致他们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精神。父母只有把孩子看作是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思想、行为,注意抓住他们不断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才能促进孩子逐步走向独立。比如,父母应该从生活空间中给予孩子自我照顾的能力。当孩子萌发“想做”的想法时,父母及时放手,让他自己去完成,让孩子体会“做”的乐趣,促进孩子体验劳动乐趣,培养幼儿独立精神。
        3.2开展民主型教育,培养学生自主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性格。研究发现: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开展过程中,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尊重,同时积极地引导孩子改正错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但又不能失去正确的方向。民主型教育模式下的家庭,孩子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探寻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父母也会积极回应,给予适当的引导。
        3.3利用生活细节,培养学生独立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父母要抓住学生身边的每一个小细节,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个性、行为。例如:父母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吃饭、洗衣物、整理书桌等,虽然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父母经常告诉孩子这些要求,让孩子在父母的催促下逐渐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养成独立习惯;同时,父母也会给予表扬或奖励,比如,当学生独立整理完书桌,父母给予学生表扬,让孩子在积极的态度下养成良好的独立习惯。
        总结语: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对世界的认知较少,犹如一张白纸。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独立性格,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显著性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小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性格、习惯形成具有显著性影响。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注重对学生独立性格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茹.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影响研究[D].
[2]张春霞.重视幼儿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独立意识[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10):15-15.
[3]张锋,李舜,周金碧,等.家庭教育结构对儿童少年性格发展影响的测验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1996(04):35-38.
[4]马莉媛.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J].科学时代, 2010,000(006):286-2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