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蓝丛理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2期   作者:蓝丛理
[导读] 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所有语文老师共同的心愿。由于当代学生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中,其思维意识和创新意识都比较活跃,因此,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基于此,以下对读写结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蓝丛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县江南中心小学  530808
【摘要】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所有语文老师共同的心愿。由于当代学生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中,其思维意识和创新意识都比较活跃,因此,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基于此,以下对读写结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读写结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04-01

        引言
        读写结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读写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位,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写作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通过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通过读写结合教学进行读后感写作
        读后感的写作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利用写作的形式,表现出自身通过课文阅读过程产生的情感理解,帮助学生将自身对于课文的理解,进行有效地抒发,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读后感写作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遴选情感色彩浓厚,具有较强思想性的课文,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相应的“读写结合”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片段,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基于小组合作阅读的模式,对《狼牙山五壮士》课文展开深入精读,帮助学生解读“狼牙山五壮士”身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读后感写作,通过读后感写作的过程,使学生有效地展示自身对于“狼牙山五壮士”革命精神的理解,在协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基础上,有力地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
        二、通过写作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写作是人类表现创作力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阅读水平的具体体现。读后感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一种写作训练,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要想写好读后感,学生需要深入理解阅读材料,通过反复阅读强化阅读体验。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应用不是简单地借鉴原文的构架与写作手法,而是深入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和思想,触摸到文章的本质。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教师应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内心的感悟写一篇读后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生动的语言提醒人们要爱护环境。为了让自己的作文更有说服力,学生会深入分析和研究原文,在反复细读中获得灵感,阅读水平也会得到相应提升。
        三、仿写入手,积累写作素材库
        朱作仁先生认为,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模仿将读与写联结起来了,也促进了学生自身的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可以说,仿写是学习写作的一条捷径。不管是哪种仿写,都要在写前加强对课文的阅读和感悟,发现并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积累文中的优美素材。1.句型仿写。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中的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小学阶段重点仿写的句子有: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例如,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用诗一般的排比句式将无影无形的“时间”流逝形象化,堪称经典: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时让学生仿写:“过去的日子如……被……”句中的事物皆来自生活,是学生常见常感受到的,又充满着无尽的诗情画意,学生在背诵记忆的同时,进行仿写训练,既有利于背诵积累写作素材,又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作者内心的无奈、惋惜。
        四、通过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写作是用文字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仿写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架构和习作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好像”“仿佛”“像”造句,使他们明白什么是比喻句及其作用,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在教学《开国大典》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模仿原文的表现手法,创作一个类似的场面,以此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结束语
        读与写作为语文学科内容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只有加强学生读与写的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因此,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需要优化教学策略,丰富教学资源,而且还需不断地改善及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以便满足当代学生学习的诉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建凤.基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家长,2020(07):161+163.
[2]谷翠平.“读写结合”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1):140.
[3]李永玲.读写结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18(02):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