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2期   作者:王巧花
[导读]

王巧花    河南省内黄县第四实验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88-02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家园。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而这个集体的领头羊就是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将影响到班级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的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将对学生的能力、性格等方面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
        中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栋梁,班主任在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决定学生自身的性格,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会使学生缺乏自信心,出现自卑心理,学生的性格也会存在缺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班主任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帮助学生减缓心理压力。
        下面我就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关的解决办法,更好地促进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
        一、影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会对学生的情感、情绪产生影响。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世界没有太多的认知能力,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家里,家庭教育会影响学生的性格,不完美的家庭关系,会导致学生的性格较为冷漠,让学生有一种孤独的感觉,甚至会导致学生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心,不愿意与人交往。还有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法比较极端,不是过度的溺爱,就是过度的批判,不能把控好教育的尺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很有可能出现偏激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再有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从小缺乏安全感,产生逆反心理,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学校因素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相对敏感。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一句话、一个动作、哪怕一个眼神,都会影响学生的心情,甚至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另外,在校园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学生可能会因为与周围同学关系不好,产生消极的心理,也可能因为同学的几句话语,影响自身的心情,变得不敢与人交往。最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出现,许多学生在校期间被欺凌,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学生变得沉默、自闭,对学生的生活产生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社会因素
        中小学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够,模仿力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因为长期接触社会上的人,会沾染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在校期间搞小团伙、打群架,更有甚者吸烟、喝酒。还有部分学生沉溺网游的虚拟空间,有些网络游戏中都含有血腥、暴力等因素,学生长时间玩这些游戏,心理变得扭曲,很容易模仿游戏里的情节,上课玩游戏、打瞌睡,无心学习,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针对以上影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结合我多年的班主任教学实践,归纳出如下的教育方法。
        二、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家校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源于家庭,家庭的不幸,让学生的心理产生扭曲,会改变学生的性格。
        1.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让家长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教师要与家长勤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让家长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还是需要家庭教育。我们班有一位女生,性格内向,不愿与同学交往,有一段时间,更是封闭自己,上课精神恍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我把这一情况反馈给家长后了解到,原来这是一个离异家庭,小女孩跟妈妈生活,妈妈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小宝宝,让小女孩产生不被重视、不愿面对现实的心理。家长了解这一情况后,知道是由于太忙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交流,立即对孩子进行解释教育,让孩子很快融入家庭和学校生活。



        3.家长要对学生进行理解,要尊重学生的每个选择,不断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家长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不要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攀比,这样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也不要对学生产生过高的期望,一旦达不到,学生很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
        教师要与家长进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
        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教师面对一个个性格各异的小精灵,要“察言观色”,因人而异,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1.用“爱”教育每一位学生
        被人需要,被人关爱是人类的天性,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关爱的对象既有三好学生,又有中等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差、思想道德也差的双差生、后进生,班主任更应该给予深情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从而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有时候老师给学生的哪怕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次无关紧要的提问,一个善意的提醒,一回真诚的微笑,一束期待的目光,一段鼓励的的评语,都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处境。运用“晓之以礼、动之以情”的科学方法保护好学生的信心。
        2.以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教师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经常表扬所班里的好人好事,尤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人和事,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区分美丑,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意识。班主任还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成功的成长历程,科学家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操,强调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勤奋和好学,让学生以集体为荣,以大局为重,为集体做贡;让学生从小树立立志成才,爱集体、爱祖国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讲座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但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在讲座上,教师可以安排几名学生表演心理剧,采用心理剧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直面自己的内心,帮助学生减轻心理的压力,教会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升。在讲座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协调自己的情绪,如何排解自己的压力,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学生掌握这些之后,心理素质会得到提升。
        (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学生内心的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教师要对这类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1.面对面进行辅导
        教师与学生当面沟通,学生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内心的压力得到释放,教师也能观察学生的神态、表情,通过学生的所阐述的内容以及教师观察到的信息,对学生进行辅导。
        2.写书信的方式
        有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心中的烦恼以书信的形式,传递给教师,教师通过书信了解学生心理和想法后,可以用书信或者电话的方式,也可以单独面谈,为学生解答心中的困惑,让学生敞开心扉。
        中小学生一直是最受关注的整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学习压力,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这些是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古语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班主任难免都会碰到一些“坚硬的石头”,但是如何把他们雕刻成能绽放异彩的玉,这需要“匠师们”的精心雕琢。所以,我将继续着,努力着,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完美,用爱心培育祖国花朵,用恒心描绘孩子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连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才智,2018(18):38 -39.
[2]马晓红,王欣,齐若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置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视界,2018.
[3]梁梅,於鸿.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8(5):7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