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2期   作者:吕立国
[导读] 新的数学教育价值观要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数学文化进入数学课堂是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技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具有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

吕立国    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则街道定吕小学  256656
【摘要】新的数学教育价值观要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数学文化进入数学课堂是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技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具有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63-01

        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数学课程在注重数学的工具性功能的同时,更强调数学的育智功能和完善自我功能,也就是注重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的同时更强调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充满着无穷的乐趣。
        一、数学的活动化
        数学新教材实现的课程目标将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数学新教材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所以,老师不能对数学的认识持静态的观点,将数学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的汇集,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将数学看成人类文化的开放性的子系统,把数学教育的着眼点由数学知识作为最终产物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简言之,是将数学学习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类创造”活动。这里所说的“数学活动化”就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操作的数学教育”,二是“创造的数学教育”。如:在(10的加减法)中,让学生抛10个花片,然后根据正反面情况写出算式,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创造”出了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
        二、数学的情趣化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二是学生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三是学习过程和策略的知识形态。其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已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景“串联”数学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会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如《认位置》中,学生认识了前、后、左、右等方位后,教师在每一小组四位学生的桌子中央放一本书并在旁边放一支笔,让学生说说笔在书的什么方位,学生说的不一样,在争执中轮换位置观察,体验到了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



        三、数学的问题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数学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的思维、猜想、探索、发掘,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起于思,思起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多创设问题情境,一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二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手口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要较好地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发表自己的见解,适当超出规定的教学时间或教学内容亦无妨。
        例如《十几减法》中,学生经充分的操作思考得到计算“13-9”的方法有:(1)13-1-1-1-1-1-1-1-1-1=4;(2)13-3-6=4;(3)10-9+3=4;(4)13-10+1=4;(5)因为9+4=13,所以13-9=4。又如:《分一分》的“想想做做”第4题“可以怎样分”,教师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后得到了多种结果:(1)按蔬菜、水果分;(2)按红色、绿色分;(3)按有柄、无柄分;(4)按我们吃它们的根、吃它们的叶、吃它们的果实分……后几种回答超出了教师预料,虽然不一定标准,但闪现了创新的火花。再如《统计》中,学生把附页中的花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后,师生在评价按红花5朵、黄花4朵、蓝花3朵、紫花2朵顺序分类整理的学生作品时,学生提出了“比多比少”、“最多最少”、“一共多少”等问题,有一个学生冒出“我发现它们像楼梯”的非数学的回答,这正是学生思维的精彩“意外事故”。
        四、数学的实用化
        新数学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所以,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例如教完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计算方法之后,我提出将我们的教室美化一下,给它铺上地砖的建议,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于是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并要求他们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工作。课后同学们自行分配任务,如测量教室面积、打听地砖价格、商讨何种地砖既美又经济等等。几天后的数学活动课上,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居然设计出六种方案,并列了张表格交给我。
        总之,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一切都是新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教学中的各种素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数学结论,让学生体验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越来越喜欢有故事的课堂,也更加热爱这个有故事的、一种现代化、开放化、素质化、实践化、个性化和社会化交融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蓉.关注方法,演绎精彩小学数学课堂[J].教师,2016(13):49.
[2]任卫忠.寻觅生活教学,演绎精彩数学课堂计[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16(11):29-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