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2期   作者:袁龙
[导读]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体育课的训练项目较为固化,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处方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

袁龙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  710061
【摘要】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体育课的训练项目较为固化,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处方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55-01

        引言
        初中体育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这一科目是初中学生实现其体能锻炼的主要途径。而在当前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会让体育教学的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让学生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愈加深入人心,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体育教学需要发挥出对学生体能锻炼的作用。基于此,初中体育教师就要以优化体育教学为己任,对当前的体育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而后再从问题入手实施教学优化,达到体育教学有效进行的目标。
        一、运动处方的概念
        从概念的从属体系来看,运动处方的上位概念是处方,是指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给患者开的药方,它包含药品的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等要素。顾名思义,运动处方就是教练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给健身活动者制订的一种定量化的周期性的运动锻炼计划,它包含了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持续时间等要素
        二、运动处方的优点
        初中生的身体素质、锻炼时间、喜欢项目的情况各不相同,日常的运动方案应该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制定出针对性强、以学生为本的运动方案,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运动处方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科学性。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是严格按照康复体育、运动学等学科的要求开展的,可根据初中生的锻炼习惯对其内容进行及时调整,有较强的科学性。(2)准确性。初中生体质健康运动处方系统在设计上符合行业标准和国家各级管理部门评价体系建设的标准。(3)目的性。运动处方主要达到增强人体与健康相关的机能和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慢性疾病或治疗慢性疾病并促进健康;提高运动中的安全性;丰富文化娱乐生活,调节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4)实效性。运动处方简单易懂,易于接受,且收效快,是学生健身和康复的理想方法。
        三、初中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诊断查因——处方教学的前提
        每年一次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能全面反映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的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等要素的基本状况。通过信息分析,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了解学生真实的健康状况,分类筛选出不同体质与素质状况的人群。



        (二)运动处方的制订与实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情及需要选取合适的处方。在制订处方时,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科学地确立指标。具体的指标不仅要包含运动处方中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持续时间、注意事项等要素,还要考虑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计划、组织形式、运动环境、器材设备、运动安全等要素,可以把后者融入前者注意事项中。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强度是健身运动定量化和科学化的核心问题,也是取得良好健身效果的关键。国内外的科研结果表明,最适宜的锻炼强度为锻炼者最大心率65%~80%单位,即心率在130~150次/分之间,为健身运动的“最佳负荷价值阈”。根据这一原则,从教学运动安全角度考虑,笔者建议运动处方强度指标设定在平均脉率为130~150次/分,不论男学生还是女学生在此强度范围内运动都是安全的。另外,要想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运动除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外,还必须有一定持续的时间。一般来说,运动强度越小,持续运动时间越长。运动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每周安排3~4次运动间歇,即可取得最佳的健康效果。据此,笔者建议,每周安排3次运动,即每周上3次(3学时)体育课。
        (三)分析学生发展情况,开展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学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新课标也明确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例如,在进行“立定跳远”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就需要全面考量学生的体能发展,设置分层化的体育锻炼要求。在具体的分层设计上,教师可以将175厘米作为立定跳远的基准值,即要求发展程度一般的学生将跳远的目标设立为185厘米。相应的,对于体能发展程度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则可以将成绩设定为170厘米,要求其通过技巧训练和练习,尽可能地达到170厘米。对于发展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将要求拔高到210厘米,并鼓励其尽可能地向220厘米挑战。这样一来,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化设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也能够具有充足的信心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精准施治——处方教学的硬核
        为了确保锻炼效果,无论何种运动处方教学,教师都要严格控制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及锻炼次数等指标,尽可能使运动处方按计划落实。需要注意的是,其实施的对象是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身心特点和喜怒哀乐等情绪。在开展运动处方教学时,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各种策略有效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使他们在运动中提升智慧、享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结束语
        总之,处方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蕴涵着教师的智慧和能力。它不仅要求体育教师具有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功夫,还要有名医对症下药的硬本领,同时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以及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这样,教师才能精准施治,对学生体质“脱贫”做到精准干预。
参考文献
[1]杨启文.处方化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究[J].体育风尚,2019(07):197.
[2]刘仁峰.运动处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学,2019(05): 46-47.
[3]张金龙.如何在初中体育课堂开展运动处方教学[J].新课程(中学), 2016(08):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