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徐会顺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2期   作者:徐会顺
[导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有非常多的文化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模式的变化,要全面的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正确的树立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师更应该注重小学的德育教育,把传统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的教育中来。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茁壮成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壮大。

徐会顺     广东省五华县安流镇车龙小学  514437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有非常多的文化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模式的变化,要全面的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正确的树立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师更应该注重小学的德育教育,把传统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的教育中来。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茁壮成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23-01

        引言
        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累计,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的特色,其中关于品德、礼仪、孝道文化最为显著,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传扬下去,所以把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的德育教育中是非常必要的,如何渗透、渗透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渗透小学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强调对于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要想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就要从娃娃抓起,开始培养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教会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小学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对于小学生而言,可塑性是非常高的,也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教书育人的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同时也要在教育的同时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什么是奉献主义精神,让学生们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下去[1]。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老师在授课的同时,应该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学习机会。小学生的好奇心相对而言是非常大的,但对事情事物又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不好信息的干扰,所以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长期处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改正曾经的不足,正确信息的输入对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质量、提高个人良好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懂得分工合作搭配的重要,帮助学生在人生当中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2]。
        三、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一)加强传统文化的应用
        1、正确的利用教学工具。



        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口头讲解传统文化的字面意思,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厌学表现,学生对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内容的吸收就大打折扣了,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老师可以在言传身授的同时利用各种的教学工具,比如多媒体教学、信息网络技术等等,用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心情下掌握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的内容。例如今天老师要给学生讲述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老师就可以在多媒体工具的帮助下,把董存瑞炸碉堡的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例如老师讲的是关于孝道的内容,就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孝道的视频或者动画,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帮助下,更直观的接受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孝道文化。
        2、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因此学校要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的氛围,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和教师配合,加强古典文学的学习。在很多古典文学当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是很高的。比如年级相对较低的学生可以看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等这样的书籍,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看一些古典名著之类的书籍。
        学校也可以在特殊的日子举办特殊的活动,例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特殊的节日,举办相关的活动。
        学校也可以举办一些活动,比如朗读比赛,朗读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弟子规》、《三字经》就是很不错的选择。还可以举办传统文化的绘画比赛,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二)在生活中的渗透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除了学习文化课程之外,留给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还需要把教育从学校校内延伸至校外,教师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出合理性建议,建议学生回家后独立研究和学习传统文化,比如查阅书籍,观看有关的视频或文章。
        年龄相对较小的低年级学生,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家里做一些关于孝道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孝道文化。例如: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收拾碗筷、打扫卫生,给爸爸捶捶背、给妈妈捏捏肩,类似这样的活动。
        年龄相对大一点的高年级学生,老师可以带来学生们来到敬老院、孤儿院等地方,帮助这里的老人和小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比如帮助养老院里的老人叠衣服、打扫卫生、按摩等行为,帮助孤儿院里的孩子,教他们认字,教他们叠衣服、教他们怎样打扫卫生。在学生做这些行为的同时会受到大家的感谢和夸奖,这样就会让学生学会什么是尊老爱幼,深刻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让学生爱上这种行为。从而达到了对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的目的[3]。
        结束语
        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把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渗透到课本的内容之中,并延伸到课外。这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奉献主义精神,孝道文化等等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得以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雷凤愉.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09):32+38
[2]许艳玲.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7, (05):10-12.
[3]顾静文.谈小学德育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华夏教师, 2018,(26):8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