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微粒观的初中化学模型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2期   作者:刘华军
[导读] 分子、离子、原子和基本粒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重要基础,以微利观视角俯瞰世界,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化学本质,引导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奇妙多彩的微观世界中。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以全新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视角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从而帮助学生打开抽象、复杂的微观世界,引导学生构建微粒观。

刘华军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崇文中学  336300
【摘要】分子、离子、原子和基本粒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重要基础,以微利观视角俯瞰世界,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化学本质,引导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奇妙多彩的微观世界中。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以全新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视角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从而帮助学生打开抽象、复杂的微观世界,引导学生构建微粒观。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粒观培养;模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17-01

        引言
        初中化学涉及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粒子非常微小,有着各自的特点,且用肉眼难以观察.因此,授课中为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教师需要应用到特殊的方法,将微观世界加以针对性的放大,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与了解微粒相关知识,并通过模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各种微粒的认识与理解。
        一、构建“生活化学”模型,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化学抽象知识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有些概念非常抽象,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去记忆是十分困难的,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进行生活化,通过简单的原理对学生进行解释,让学生更方便记忆和理解。如果单凭课本当中的知识让学生去学习,那么学生既难理解又容易混淆,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困难,尤其是对于那些理解力较差学困生,这些化学概念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是非常艰难的,甚至根本理解不了,所以为了突破这种现象,教师必须要改善传统的教育方法,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型,引导学生去学习和理解课本当中定义的抽象化学知识。譬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等化学概念,学生做题的时候出错率比较高,这主要由于学生不解其概念的具体含义。这时候化学教师就可以借助“生活化学”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譬如:教师在讲解化合反应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物品,如一个苹果不管分成多少份都叫苹果,这就是物理变化。而铁生锈了,铁就有银白色变成暗红色,形成“铁锈”,成为一种新的物质,这才是化学变化。再譬如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教师可以用水和米粥来说明问题,一杯水是纯净物,一碗米粥是混合物。这些生活模型,学生喜见乐闻,大大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层次度。学生也只有理解概念的含义,才能更好完成化学物质的分类,进而做到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能力。



        二、建构多媒体动画模型
        多媒体动画模型是通过多媒体制作模拟物质变化过程的模型,它再现了物质变化的完整过程,有利于分析、演绎、解释变化的内涵并揭示其本质。多媒体动画模型将微粒的结构、运动、变化特点,用立体的、动态的方式直接展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化无形为有形,建构起有形的微粒世界。通过展示多媒体动画模型,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微粒的运动和变化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各种宏观现象及实验原理。如浓氨水挥发、水蒸发、品红扩散、蔗糖溶解、氯化钠溶解时的粒子运动及粒子间间隔的变化,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及离子的形成,氢气与氯气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酸碱盐溶液的导电原理,复分解反应中离子的变化,等等。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很普遍,课堂上采用图文并茂、声色兼具的多媒体动画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加开放,也能加深学生对微粒知识的认识和消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建构微粒观。但在使用多媒体动画模型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模型终究是模型,模拟过程不代表真实的过程,它只是对微观事物及其变化的一种直观的、形象化的描述,并不能代表微观事物本身及其发生的实际变化。
        三、模型为载体,制作中建构微粒观
        微观粒子虽然客观存在,但却看不见、摸不着,全靠学生的想象来使其鲜活丰满。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的想象落实到实物上,让学生将心中微观粒子的“模样”做成模型,与学生一起搭建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学生制作模型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真实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对分子模型的拆分过程中知道了分子中原子的排列,还对化学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微观粒子的认识也更进了一步。如水是一种最常见的物质,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一种化学物质。在学习水的组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水的组成建立模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教师先让学生制作水的比例模型,然后将其进行拆分重组,观察其中的变化。学生在制作和拆分模型的过程中,将分子中的原子进行了重新组合,看到水分子拆分后变为氧原子和氢原子,其中的氧原子“集合”在一起形成了氧气,氢原子“集合”在一起形成了氢气,亲身体验了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从微观角度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可见,模型的建立与拆分,使学生从宏观的水进入到微观的水分子,又从水分子进入到化学反应,不仅建立了物质组成与微观构成之间的联系,还揭开了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的神秘面纱。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过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能够了解到,帮助学生构建微粒观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从宏观视角到微观视角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与化学素养。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欲望。
参考文献
[1]张文学.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20(23):96.
[2]徐承翔.UbD理论逆向设计在初中化学单元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以《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单元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9(08):6-10 +5.
[3]王荣桥.初中化学微粒观建构的有效策略[J].化学教学,2019(02):31- 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