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高莎莎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2期   作者:高莎莎
[导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通常用于新知识及新课题的代入。在开展问题导学时,教师需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做好教学引导工作,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高莎莎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天立学校  628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学通常用于新知识及新课题的代入。在开展问题导学时,教师需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做好教学引导工作,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问题导学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13-01

        引言
        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接受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知识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而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吸收知识、内化知识、掌握知识,就要转换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让学生在导学模式下发挥主体作用,自主获取和掌握新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进行导学,这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主动获取兴趣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积极探索有效的问题导学策略,打造一个符合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数学课堂。
        一、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问题导学教学还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讲的教学流程,将课堂当成自己讲课的舞台,而学生则被动接收现成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凸显出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探究,会导致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没有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而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来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同时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促进学生自己知识的建构,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们的数学能力
        现如今学生所学习的数学这一学科,主要学习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将所学的知识点加以机械地背诵和记忆。问题导学的策略更加注重和强调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将自己的独立思维运用到所学的知识中,并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探究和思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和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课堂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就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例如在学习“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来提出问题,导出新课: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四条边组成的图形?通过这个问题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让学生陷入思考的状态之中。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你们能够将这些四条边组成的图形画出来吗?这个问题已经提出,学生就会动手开始画,接着,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开展后续的教学了。
        (二)设计互逆性问题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时,可设置一些互逆性问题,让学生突破固有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学问题,多元化多方面地印证个人学习想法。但逆向思维针对小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运用逆向思维,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设计与其学习能力相符合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这一课时,教材的内容是小数点向右移动时,会使原来的数增大。教师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跳出教材的思维方向,将原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学生进行观察总结,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后会使原数变小。尽管这种结论与教材内容相反,但二者的本质相同,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对逆向思维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在接触后续数学问题时,学生也会下意识地用逆向思维分析数学问题,这对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类似知识时,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掌握的学习内容自主进行逆向思考,不断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
        (三)设计启发性问题带动学生思考
        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时,还需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假设问题:“假设每名同学都有一个小盒子,盒子里面装着2颗糖果,这2颗糖果的大小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此时从小盒子中任意取出一颗糖果,这颗糖果有可能是什么颜色呢?”教师可借助课件进行演示,引导学生探究此问题。每名学生任意拿出一颗糖果,记录糖果的颜色后重新放回盒子中,晃动小盒子后进行第二次抽取。教师可为学生演示,并告知学生此过程为任意选择,随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对糖果随意抽取并记录。在完成抽取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观察记录的抽取结果后,发现总结出什么规律?”再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总结的规律,通过此种方式,学生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验证自己的猜想,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有利。同时,启发性问题正是问题导学的教学要求,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完成相关问题的探索,并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学习方法与数学知识体系,为后续数学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结束语
        总之,疑问是学生觉悟知识的基础前提,教师以有效的课堂问题对学生进行导学,可迎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促使学生发挥良好的问题意识,展开有效的问题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应在问题导学理念指导下探索更多有效策略,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以助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彩虹.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9):89-90+93.
[2]高双剑.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及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 2019.
[3]李丽霞,赵芳,李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应用探索[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7:1647-16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