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新疆伊宁市第六中学
【摘要】写作是学生情感抒发的载体,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写作教学需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但写作教学中的众多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特别是如何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高效的写作指导,成为众多教师最大的困惑。选择小口切入,提高实效性;运用精典篇目,挖掘好方法;教师下水作文,引领示范,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写作指导;小口切入;运用精典篇目;教师下水作文
写作是学生情感抒发的载体,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通过语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写作,会让学生终身受用,也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常常被写作教学中的众多问题困扰。写作指导包括不同文体的写作指导,也包括很多写作技巧的指导。一堂课只有40分钟,如何用这40分钟进行高效的写作指导,成为困扰教师最大的问题。在进行了两次写作指导公开课之后,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些思考,同时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选择小口切入,提高实效性
写作可以从主题、选材、结构、语言、手法等方面进行指导,指导角度的选择直接影响指导的实效性。那么到底该如何选择指导的角度呢?可以以不同学段教材中写作指导的要求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角度进行指导,但切忌选择大而空,如“如何确定文章主题”、“如何紧扣主题进行选材”“语言使用的生动性”等,这样的选题,范围太广,针对性也不强,一节课的时间怎么可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呢?事实证明,写作指导角度选择越小,越能达到好的效果。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要求“学生写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情感冷漠,温馨的家庭生活都不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情。于是,我想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当他们真切地被小事中的细节感动时,就能写出藏在平淡细微处的真情来。正像林语堂先生所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于是我从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场景中的感人细节入手,进行了命名为《绘细节,悟亲情》的写作指导课,重点在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体悟亲情;掌握细节描写方法,通过平凡生活中的细节描写表现亲情。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作文训练为《写人要抓住特点》,要求“把人写活,写出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心理等”。通过平时观察发现,学生比较善于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于是我从抓取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动作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入手,设置了《灵机一“动”塑形象——人物描写之动作描写》的写作指导课,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运用准确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
通过实践发现,小主题的写作指导,可以将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化大为小,从而提高写作指导课的课堂实效性。
二、运用精典篇目,挖掘好方法
良好的写作需要一定的悟性,这种悟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于语言文字的超强驾驭能力,但同样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恰当的技巧可以为文章增色。那么,应该从哪里来学习技巧呢?当然是紧扣我们的教材。
我们知道,被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著名作家的精典篇目,在写作方面呈现出来的技巧实用性也会很强。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起始第一课《春》,展示了各种写景的技巧;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散文单元,引导学生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和心理……诸如此类,教材中还有很多。
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技巧润色自己的文章,那就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在以上提到的《绘细节,悟亲情》写作指导课中,我选取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描写母亲的精典段落,引导学生感受在日常生活的平凡场景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对于母亲强烈情感的体现;在《灵机一“动”塑形象——人物描写之动作描写》的写作指导过程中,我选取朱自清《背影》中描写父亲在车站送“我”,为“我”攀爬月台买橘子的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沉浸在读书中的描写,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爬下悬崖的描写,以及巴尔扎克描写吝啬鬼葛朗台抢夺女儿装有两斤重黄金的梳妆匣时的表现,让学生感受精准的动作描写对于人物心理的真实再现。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很多经典篇目不仅可以成为文体阅读的例文,同样也是写作的范文。尤其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使用教材、挖掘教材,让教材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下水作文,引领示范
写作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中的写作训练,提前完成下水作文。课堂上,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进行展示,会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在写作指导课上,教师下水作文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绘细节,悟亲情》写作指导课中,我选取了自己出嫁前,母亲缝被子为我准备嫁妆的场景,用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我的一份浓浓深情。片段如下:“……妈妈年纪大了,眼睛也有些花了,缝被子穿个针都费老大工夫。只见妈妈小心翼翼地在光线好的地方举着针,努力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到小小的针眼上,可是半天也没能把线穿过那细小的针眼,而且经常不是忘记把针插哪儿了,就是找不到线轴了。就这样一会儿坐下缝,一会儿再站起来穿针,没多久,就不敢直腰,得活动活动才能继续。即便这样,妈妈还是把密实的针脚一针一针地按照一定的方向整齐的扎在被子上。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打动我自己的文字也感动了学生,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在《灵机一“动”塑形象——人物描写之动作描写》的写作指导过程中,我运用动作描写展示了和儿子一起参加亲子韵律操的情景。
“……我们在一上一下的跺步中寻找着准确的节拍,不经意间,儿子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我知道我得用灿烂的笑容向儿子传递力量。在对视中,正式音乐响起,只见儿子的瞳孔一亮,站直了身子,挺起了肩头。”
“音乐一起一落,一只小手猛得伸向半空,肉嘟嘟的拇指紧贴四指,似一个染色的小包子,肉乎乎地在半空“拼搏”。用力蹬直的小脚随音乐起伏,刚与地面接触,又被地面弹回上空,似一张灵活的弯弓,伸曲自如。这有节奏的踏步,踏出了几分欣喜,几分自豪,好似白杨下的勇敢小兵兵。……”
这样的下水作文,是对课堂上指导技巧的最好运用,也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堂堂写作指导课,引导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写作技巧,为写出精彩的文章持续做好准备。写作指导角度的选择、方法技巧的挖掘以及教师的示范作文,无疑会逐步提高写作指导课的实效性。
我们语文人正在写作教学中一点点摸索,也在用一次次的实践,努力寻找提高写作教学课堂实效性的多种途经。虽然辛苦,但我们因为探究、挖掘、发现而幸福。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