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英语两极分化成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王小丽 赵如金
[导读] 世界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英语正被更多的人所关注
        王小丽 赵如金
        湖北省枣阳市机杨当镇徐寨中学 441223
        世界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英语正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同时,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是中、高考必考学科,在参考科目中居举足轻重的位置。但笔者所在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英语科目上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据跟踪反馈信息,就算初中英语成绩姣姣者,初到重点高中也觉得学习英语甚为吃力,也显示出极大的不适应。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
        1、我们的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大多没有经过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没有任何英语学习基础.英语是一门全新的课程。2、农村交通信息闭塞,虽知英语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从祖父辈生产生活经历中,觉得英语无多大作用,再加上哥姐学了英语也没派上多大用场,学习动机或主动性不强。3、经济条件限制.虽说农村家庭条件有所改善,但大多数的家长仍不愿在孩子学习上花太多的钱,这导致学生学习辅助性东西缺失,听力、口语水平较弱。
        二、教师:拆了东墙补西墙
        1、专业师资缺乏。近几年,英语专业的教师越来越少,学校为显示对英语学科的重视,出于全盘考虑,动员非英语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半路出家”. 2、英语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即使专业的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口语组织能力不强,词汇量少,也不能简洁正确讲解语法知识。3、英语教师外出学习、系统培训的机会少,不会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夜郎自大,闭门造车,结果可想而知.4、小学重视不够,英语教师断层。按国家教育部规划,小学英语应从三年级开课,而本地多数小学根本没有专业的英语教师,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没有上英语课。
        三、学校: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一是学校缺乏认识,对英语科目安排的课时少,教师为了赶进度,常常一课时上几课时的内容,授课效果差。二是学校因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长期面对的是枯燥的读写背,练讲考,兴趣较低,效果较差。三是观念上的误区,有的学校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把考试作为日常教学的最有效形式,以考试作为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方式。学生的听说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四、教材: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由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出版的这一套教材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注重交际,词汇量大,这是该教材与旧的教材侧重语法,阅读的不同之处。但该教材在一定的程度上将学生(第二语言习得者)默认为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学生,教材容量大,生词多,许多知识只做点睛之笔,稍纵即逝,对教师要求很高。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初步运用语言能力,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是一部好教材。
        但是,这样一部教材,在农村使用的过程中,却也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显示出一些不足:
        1、七年级预备单元(Starter1-3)向后面的正式单元(Unit1)过渡快跨越大。在预备单元中,字母、日常用语的教学中,60%的学生能达到优秀等次,80%的及格;而Unit1我们认为相当简单的内容,可它有60多个单词和词组,还有句子、语法,学生手忙脚乱,无法适应。
        2、课文内容知识点多容量大。新的教材每单元平均2-3个对话,一节课45分钟听说操练不到几遍,再加上语言材料力求反映时代气息、贴近城市学生的生活实际,可电脑、网络等离农村学生还是太遥远,电子邮件、网址对于我们的学生犹如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3、语言、语法点多而散。英语新课标强调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是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淡化了对语法点的掌握。可教材中融入了更多的语法点,学生要不要掌握?教材强调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检测,减少了单纯语言知识题的比例,而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短文书写,哪一个能脱离语法?实际上,改版后的英语教材对语法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难度。
        4、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多的是课堂的操练。事实上,目前,农村孩子的英语能力的提高,课后的读记巩固尤为重要。然而,教材中除有限的几篇三五句短文和附录中的录音稿外,学生几乎读无着落。自习和课外时间的读书成了枯燥的记单词,老师提问,学生对话都不象说句子而是在读单词。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问题虽多,但英语因其学科的重要性,交流的工具性,总归要学,而且要学好、用好。于是各地进行了相应的尝试和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进一步加大名师培养力度,明确名师的岗位职责,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加强骨干教师研修。分学段选派骨干教师进行专题研修,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加强校本培训。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制度,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学常规的一个重要环节。省、所在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假期举办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活动,有时还请来了外教。从教学理念、口语、课堂教学等方面系统培训,英语教师们收获颇丰。四是加强新教材的培训,走出旧教材教法的阴影。都是能熟练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中的对话稿进行练习,有的还进行了背诵、迁移、练笔。使学生的新知有了落脚点。
        二、建立区域内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均衡配置。
        为缓解英语专业教师短缺现象,枣阳市采取了教师补充交流“四教制”。一是资教制。每年根据英语学科缺编数向大中专院校引进一定数量的资教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缓解农村结构性缺编这一难题。二是支教制。城区相关学科教师,在晋升高一级职称、参评省级以上荣誉(包括名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必须有2年以上到乡镇支教经历。三是走教制。城区学校富余教师,由各学校上报教育局,局根据部分乡镇缺编教师情况,统一分派到乡镇带课或者是本乡镇中学优秀英语教师到小学兼课。四是送教制。把城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及省级骨干教师、名师、特级教师和市级以上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记录备案,成立人才资源库,根据各乡镇学校特别是弱科定期开展送教下乡,同时,把这些教师的课录制成集,供各学校平时学习观摩。
        三、英语教师单纯化,实行单班教学。教育主管部门在师资力量极其紧缺的情况下,经过与地方学校的联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英语教师“减负”,英语教师由原来代两个班甚至多班改为单人单班,精力更足,辅导更有针对性,效果也更明显。
        四、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用先进的手段促进教学。英语学习也可以是一项兴趣工程,教学手段有时也影响着学习成绩。在这方面,枣阳市斥巨资在各中学开通了班班通,同时,每所学校还装备了先进的多媒体室或微机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可以借鉴各地名师的优秀课件,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兴趣提升了,成绩也提高了。
        五、以先进的理念武装人,以高效的课堂提高成绩。让学生有兴趣学,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市教育局领导外出了考察洋思、后六中学、杜郎口等学校,并对枣阳市各中学英语现状进行评估后,渐进式推行小组合作式学习法,推广高效课堂工程。他们还推行学案教学,在资源上共享,智慧上共用:在每学期伊始,由教研室牵头,将各年级的各单元的学案编写任务分给各学校,完成审核后结集发在英语教师群内,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情,下载修改使用。把教师从繁重的“写”教案工作中解放出来,专门钻研教材,组织课堂,辅导学生。工作效率提高了。教师由开始的抵触不动到主动参与,学生由“亢奋”到理性适应,课堂由“哑雀无声”到“莺歌燕舞”,学生成绩由优生“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关不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