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玲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闹村乡中学,325405
摘要:美术课程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份子,也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获取的一环,借助美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耐心,健全学生人格,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此,本文以初中美术课程为例,尝试探究学科教学成功经验。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经验;新课改
新时期,新气象,美术课程结束了“做冷板凳”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教学投入逐年加大,学科地位逐渐提升,教学问题得以解决,教学前景大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们更应该鼓足干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教育教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熟悉教学流程,了解学生,还是课改的拥护者,因此能站在专业的角度提出教学建议,推动初中美术课程发展并总结了几条成功的经验,如下所示:
一、提升教师素养,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虽说学生是课堂小主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因为学生能力有限,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还需要教师在一旁监督、引导、维持、组织,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其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整体进度、学生的素养等,因此提升教师素养被提上了日程。
如,在学习《动漫天地》这一课内容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笔者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进行备课工作:研读了教材,明确了教学重难点;分析了学情,凸显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学习借鉴了其他教师的优秀案例,从他人处获得一些教学经验,还与同事交流了意见,受到了启发。这样在课堂活动开始后,笔者才有自信教学,才敢于面对课堂,接触学生,担负起教学的重任。当然,将教学计划落实到实处比制定教学计划更为重要,为此笔者巧妙引出教学主题,与学生进行了多种互动,攻坚克难,培养了深厚的友谊,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此外,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关系学生的成长,遵循一视同仁原则,不偏爱,不歧视学生,还有就是要勤于锻炼,保持身体健康,确保教学工作能正常、顺利地实施下去。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将提升自身素养放在了首要位置并付出了努力,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将想法落实到了实处,值得肯定。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收获成功的可能,为此笔者将培育学生学习兴趣放在了教学首要位置并想法设法将这一想法落实到实处,其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更新教学理念,引进各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用新与趣装饰课堂。
如,在学习《瓷器之美》这一课内容时,笔者没有亲自教学,而是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做教案,师生身份互换,由学生教学,教师听讲,一来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二来可以检验学生学的结果,一举两得,值得肯定。学到《巧用身边的材料》这一课内容时,笔者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从一块普通的石头、一颗平凡无奇的小草、一张精美的剪纸中迸发出艺术灵感,创造出一些艺术作品。再如,学到《红色记忆》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分析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掌握美术术语,提升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在践行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学生与革命年代距离较远,对革命事迹,革命先烈的情感不够强烈,因此不能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为此笔者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展示了相关的故事,播放了相关的影视作品,将学生拉到了那个革命时代,置身其中,才能感同身受。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以生为本,兴趣为先,结合实际引进了各种教学方法,数量多,形式新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值得肯定。
三、尊重学生地位,贯彻因材施教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一跃成为课堂的主人,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与教师都要围绕学生展开行动,都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且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成长环境不同,智力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会在课堂中呈现出不同的反应,如果还是按着旧有的教学理念,统一教学,则会打击学困生学习自信,也会湮没优等生学习潜能,必须“区别对待”,贯彻因材施教理念。
什么是因材施教理念?即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还要善于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将差异性教学贯彻到底。如,在学习《手绘校园风景》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就针对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对于那些兴趣强烈的学生,笔者会进行积极引导,尽可能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提升他们的美术能力;对于那些没有充足兴趣,但能配合笔者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来说,笔者侧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至于那些基础差,厌学的学生,笔者的教学重难点是提升学生的技能,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满足学生心理诉求。但无论怎样做,笔者都会尊重学生的地位,肯定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肯定学生,尊重学生,实施了因材施教理念,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了成长,值得学习与借鉴。
四、巧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科学合理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运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来衡量教学过程和结果,给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但教学评价真的科学合理吗?这一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其实教学评价本身是科学合理的,只是因为使用者的主观原因让其变得不再科学合理,如教师偏爱某一位学生或某一类学生,评价有偏颇;如教师习惯打击式教育,紧抓学生的问题,忽视了学生取得的成绩;再如,评价不及时,不全面,评价主体单一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改善,为此笔者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争取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笔者认为要想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合理,首先要有针对性和客观性,能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能客观地给予表扬,切不可大而化之,让学生不知所云;其次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可以是言语评价,也可以是物质奖励,可以是教师点评学生,还可以是学生吐槽教师,师生进行互评、自评等等,让师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实现更大的进步;再次是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既要有目标,提升成绩,又要剔除过多的功利性,看重学生努力的过程,从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是遵循一视同仁原则,能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实现评价标准的公平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认识到教学评价的意义与作用并巧用评价,发挥其积极有利的一面,尽可能保证评价科学合理化。
综上,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美术课程有着大好的教学前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能做的就是发扬成绩,解决问题,优化教学环境。基于此,笔者总结出上述几条经验,以期能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徐西海.浅谈初中美术课堂的优化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4(12).
[2]吴连江.关于提高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