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聪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实验中学 6754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首先应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欣赏技能,做到有理有据地评述作品。初中是一个起承转合的学习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日益增长,其审美心理的特征亦在逐渐演化。教师应当积极把握这一时机,用有内涵、有层次、有审美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美、发现美、表达美。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以中国画为媒介,阐述其对涵养学生美学素质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探讨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开展中国画鉴赏的相关教学,推动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美学意境、教学实践
中国画作为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一株奇葩,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艺术价值,其创作精神、笔墨技法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美学素养大有助力。中国画与西方写实艺术从文化根源上有着本质不同,中国画讲求写神写意而非画形,旨在将个人的感悟与信仰寄托于画作之中,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再创造艺术。在当今的美术基础教学中融入中国画的相关知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帮助其建立科学良好的审美心理观,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一、当今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现状
当前初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经过笔者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与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是当今社会受应试教育思想侵蚀严重,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严重压缩了美术教学的空间。学校、教育相关部门以及家长都对美术学科不够重视,在客观层面上制约了美术教学资源的先进性,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深入展开;其二在于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过于枯燥乏味。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是照本宣科的读课本,将大量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却忽视了美术教学的视觉性特点。同时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风格特点等方面的介绍不充分,没有从根本上设置课堂情境;其三体现在教学资料与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上。很多教师在教学时总是用“观摩加讲解”的授课方式,没有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忽视了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考虑学生的主体位置,弱化了课堂有效互动,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中国画之笔墨气韵对涵养学生美学素质的重要意义
中国画历经千年历史的演变,其中蕴藏着深厚的民族历史与艺术底蕴,是无数先人在艺术探索之路上留下的文化足迹。在绘画技法上,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气韵将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养成与发展,并加强其对图形组织概括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学会刻画事物的“神”,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对客观世界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素材的能力。因此,学习中国画的画面处理方式与构图样式对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力的发展大有裨益。再从美学素养上看,学习中国画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并深入了解我国文化的民族之根。中国画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逐渐形成了与西方艺术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和文学底蕴,在这些画作的欣赏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跨越千年时光之河的障碍,直抵画作背后所蕴藏的人生经历与情感故事,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滋养与灌溉。
三、如何在课堂中开展中国画鉴赏教学
(一)利用影音媒体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的教学离不开情境的设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件事物充满兴趣时,他的学习动能就会大大提升,并在遇到老师布置的问题时,调动一切方式来探寻规律、解决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美术鉴赏课的首要目标便是要建立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美术课堂,以书本为主要教学资料,然而书本上的图片存在不清晰、不多面、不直观等特性,对学生全面清晰的了解美术作品设置了障碍。此外,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美术作品的陈述展开有着诸多不利。
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首先要积极运用影音媒体资料,通过各种纪录片、动画片与高清图片为学生立体多面的展示被鉴赏美术作品,并对其艺术风格、创作背景、作者佚事做出全面的科普与总结,使学生彻底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笔墨千秋》一课时,便为学生播放了纪录片片段,系统性地介绍工笔画、写意画的异同。引出工笔画线条纤细工整、设色层层晕染的写实风格,以及写意画豪放简练的高度概括特性,使学生清晰明了的认识中国画的构成体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接着笔者为学生播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以及《枯树寒鸦图》的动态画,更加细致且深入地感受山水工笔与写意画的差别。例如《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千山争雄竞秀、烟波浩渺的雄壮壮丽;《清明上河图》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千里汴京、繁华如梦的城市风光;《枯树寒鸦图》则通过寥寥数笔展现了倔强执拗的乌鸦形象,生动传达了作者对清政府、对世俗的不屑,更添几分悲凉。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讲解画作细节
笔者认为,优秀的美术鉴赏需要从大到小依次推进,在第一步骤了解完大方向的艺术风格与创作背景之后,就需要拉近画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深入细致地讲解画作细节,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画面信息。当今,现代教学设备的优秀显色能力是展示画面细节的最佳途径,并且还方便教师进行圈涂等标识讲解,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效率,为学生直观讲解画作细节。
例如笔者在教学《傲雪梅花》一课时,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国画老师示范梅花画法的视频,直观为学生展示梅花的创作过程。接着通过大量图片和优秀中国画的细节分析,详细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与花型构造,并体悟传统绘画中笔墨表现的视觉张力,共情画家在梅花中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并最终领悟中国画笔墨之美所承载的人生信仰。
(三)组织课堂教学实践,培养评述与创作能力
美术鉴赏课的根本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美术作品的赏析,推动学生建立理解与感悟美术作品的思维意识,并在鉴赏过程中收获情感体验与感悟。传统的美术鉴赏课堂主要以“教师说讲法”为主要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时间要远远高于鉴赏的时长,甚至很多学校的鉴赏课是没有学生评述与实践创作环节的。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改变这一教学问题,从根本上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给予学生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与空间。同时每当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赏析的时候,最好要有相应的实践创作,并要求学生在展评自评环节进行自述,将自己在欣赏课与实践中的学习感悟总结出来,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与思维逻辑能力,从根本上践行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宗旨。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为了巩固学生对中国画笔墨神韵的理解,专门安排了对应的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创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笔者依照徐渭《墨葡萄图》做范画,演示如何通过水分的蘸取和运笔的技法展现迥然不同的墨色变化,重点讲解运笔速度的疾缓、按捺和回转,真正将中国画“运墨而五色具”的艺术特色展现出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总结与自我评述,锻炼并巩固所学知识,做到查漏补缺、温故知新。
四、总结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门对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有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探寻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并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与规律。同时,在掌握方法与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品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体味中国画笔墨表现的特点与韵味。
参考文献:
[1]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05.
[2]谢柏轲.中国画之风格——媒材、技法与形式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01.
[3]于非闇.中国画颜色的研究[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