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媛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中学高中部
摘要:由于高中美术升学压力繁重,美术鉴赏课程的展开往往是疲软无力的。因此怎样在升学率的重压下,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使其在鉴赏过程中收获高尚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滋养心灵,是摆在每一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旨在通过创设情境、善用资源、给予学生鉴赏评述机会三方面入手,来提高他们的美术核心素养,为其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更为他们沉重的课业负担释放压力。
关键词:美术鉴赏、高中美术、教学有效途径
根据课程设置来看,美术鉴赏课要比实践类科目更受重视,由此可以认识到美术鉴赏的重要教学意义。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具有多重不足之处,其中以过于枯燥乏味且不够直观最为明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应试教育大幅度压缩了美术学科的教学空间、时间,使得学校与社会对美术教学长期处于忽视状态,导致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的薄弱。因此,怎样改善这一教学现状成为了当前热门的教学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是一门具有强烈人文性的艺术学科,其教学内容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因此美术鉴赏的相关教学绝不能与学科调性相违背,教师应当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与学科内容相得益彰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尤其是对于高中这一学段的鉴赏教学来说,内容难度大、覆盖范围广,如果不创设情境,仅仅只靠教师照读课本那是万万不够的。试想,有哪位学生愿意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再听无聊的授课呢?所以教学情境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有效进行助力颇多,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笔者在教学《抒情与写意——文人画》一课时,便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古风古韵的教学情境,并准备文房笔墨等道具,从视听触三个层面让学生身临其中,最大限度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画抒情达意、潇洒不羁的艺术风格,领悟中国书画“重神轻形”的特征。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完全激发,他们都满怀热情准备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二、善用影音媒体资料,培养学生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美术是一门绝对视觉性的学科,尤其是鉴赏教学更要保证学生“看得清、看得全”,才能使他们深入理解画作构成要素、艺术语言与文化内涵。
为此,教师要善用影音媒体资料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全方位展示被欣赏艺术作品的细节,确保学生准确接受信息,继而在此基础上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人文意蕴,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同时,影音媒体资料通常还可以梳理学科知识的前因后果,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因果逻辑,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性,并收获丰富的情感体悟,保持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一课时,便为学生播放《当卢浮宫遇上紫禁城》第一集,系统性地带领学生认识东西方艺术各自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深入历史与地理文化要素,剖析东西方艺术作品背后的人文意蕴 ,继而全面提升学生对美术学科的新认识,培养并提高他们的文化内涵。
三、设置学生鉴赏评述,提升学生鉴赏实践能力
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发现,一堂四十五分钟的美术鉴赏课是这样分配的:首先教师会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课程导入;接着用三十分钟时间来讲解教材内容和扩展相应知识;最后用十钟时间总结并回顾课堂主旨。从这个流程中不难看出学生的缺位,整堂教学下来学生都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被动欣赏作品,没有或很少有自己鉴赏评述的机会。这样的教学现状会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独立鉴赏的契机,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这样的鉴赏教学无疑是失败的。笔者认为,学生的自主鉴赏和教师讲授应当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那些重讲授、轻实践的教学充其量只能使学生“懂”,而达不到“会”。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设置学生鉴赏评述环节,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例如笔者在教学《文化与习俗——从“泥土”中诞生的美》一课时,首先为学生分析了一些民俗作品的细节,并为他们做鉴赏示范,理清鉴赏一件艺术作品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鉴赏评述,通过多媒体展示更多的泥塑作品,让学生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笔者还设置了鉴赏评价表,从造型与绘画、历史文化与背景、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入手,为学生的鉴赏总评打分,从而总结问题,以便于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有针对性地解决。
四、总结
本论文是笔者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的研究与思考,是一次创新性的教学探索。美术鉴赏教学在高中学段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着极高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学生通过美术鉴赏学习,体会作品所传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人文意蕴和情感价值观,以此来提升自身发现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多元化的情感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努力创设相对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内驱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