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需求以及工程类项目逐渐增多,对其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结构抗震,属于土木工程项目设计的关键内容,而且它对项目总体结构设计效果影响较大。因而,本文将以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作为论点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
前言:
对于土木工程来说,结构设计期间所考虑及把握的问题相对较多,只有把握好这些问题,才可顺利且高效完成土木工程总体的结构设计,保证结构稳定安全。因而,综合分析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当中抗震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设计问题
1.1在施工场地层面
筛选施工作业场地,属于土木工程当中结构抗震较为关键的设计内容。土工施工期间,建设方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位置,确保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因为地震灾害会损坏建筑物,能量冲击相对较大,对土木工程总体结构有着破坏作用,这些问题发生的根本因素就是场地选取不适宜,如土质过于松软、容易液化等场地问题不适宜作为建设用地。工地创建期间,因特殊情况难以避开这些位置情况下,则要求设计者务必予以考虑清楚,结合场地特性适当加固该部分位置,为土木工程的总体架构平稳性提供可靠性保证[1]。
1.2在结构体系层面
土木工程结构特性具有着如下基本特性:一是,土木工程结构体系需要从源头上防控影响工程稳定的各种因素,这就要求设计者要着重考虑由于结构受损所致工程总体抗震性得不到保障问题;二是,应当保证结构具备良好性能,设计者需加强与作业人员密切沟通,确保施工作业人员可完全理解结构设计根本意图及思路等,便于提升工程总架构抗震性;三是,结构体系所需具备三项能力包含着抵消对冲性地震能量、超强变形力、承载力等。故要求设计者应广泛使用钢混结构,借助能量传送、变形、承载力等实现对工程结构总体抗震力的有效增强;四是,结构体系强度及刚度应当适中,尽最大可能地集中塑性力及应力,避免工程架构某些部位有不稳定现象产生,以至于影响到总体质量。
1.3在结构规则层面
一是,主体部分抗侧力的结构设计期间,两个大主轴所在方向刚度务必相互接近,而变形性设计也需接近;二是,主体部分抗侧力整体结构变化需具有均衡性,防止源头有突发情况出现;三是,主体部分抗侧力整体结构平面设计期间,主轴方向抗侧力的结构刚度应维持均衡状态,中心和周边结构刚韧度务必维持均衡状态,确保变形概率得以把控。
2、设计要点
2.1在场地选定层面
为确保土木工程整个建筑结构具有抗震特性,作业前期务必做好场地筛选工作,实地考察需落实到位,全面了解和把握施工场地周边地质、地貌、地形等事情,避免施工场地存在着凹陷或者断裂地层等。作业场地选定合理与否,对工程结构总体的设计成果影响极大,它属于土木工程的结构抗震层面设计重点内容。故土木结构抗震层面设计实操流程当中,场地选定属于首要环节。地震灾害,往往破坏力极大,从属不规则性质的地质运行活动,土木工程处于较为强烈地质运动条件下,土木工程地基必然有变化发生,如缺乏规则性的移动现象,以至于土木上部分结构有倾斜现象产生。对此,避免此类问题产生的重要举措,则是设计者需更为注重作业场地科学合理性的选定。一是,作业场地选定,所选地势需平坦且开阔、坚硬土质地段,因该类场地地下的地基土相对坚硬,地基并不会受强烈地质运动所影响而有位移、沉降现象产生。
为避免土木工程的上部分结构受损,尽可能地确保土木工程项目能够不受地震等相关灾害问题影响[2];二是,场地选定过程,要求设计者尽量不要选极易发生地震灾害、较弱地基等地段。若实际情况不允许选择,必须在在这种恶劣地质环境下实施土木建设,要求设计者预先做好相应控制措施,避免安全问题产生,例如可以地基加固有效储量、抗震等科学技术,有效放置该地段地震灾害,为土木工程的结构自身抗震性增强提供保障;三是,场地选定时要求设计者尽量不要选定山体滑坡还有泥石流等灾害问题多发地段,这主要是因这种地段比较容易有二次灾害产生,处于极地安全性状态,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对结构总体安全和后期使用寿命的影响极大。故场地具体选定时要求设计者务必要考虑到这些层面因素,避免抗震问题产生,为项目总体的设计效果起到良好提升作用。
2.2在地基基础层面
一是,为确保土木工程项目具有较强的刚性及整体性,土木工程内含较多的单元,它们均需构建至性质等同地基基础当中,借助地基处理同等手段,实现土木结构一致性设计,增长土木工程内部结构抗震特性;二是,以基础的埋深为基本,还可适当予以增加,如此,可防止地震自然类灾害供给土木结构,避免损坏到土木建筑;三是,土木工程所在上部分结构及基础,应将构造柱合理布置好,便于实现其上部分结构和所在基础圈梁可靠性连接,增强土木工程自身结构的抗震性。
2.3在结构体系层面
在土木工程项目总结构体系优化设计期间,需尽可能地把土木工程内部平面及立体两个层面结构合理设成规则化形状,确保其结构部分可有复杂平面及均匀分布的刚度面形成,并结合实际需求加以调整处理,确保土木结构总体刚度性得以增强,防止其遭到地震灾害的破坏[3]。
2.4在防震缝层面
土木项目工程内部结构,其一般呈不规则状态,对此,务必注重防震缝有效设计。具体设计防震缝时,要求设计者们能够做好总体结构的科学划分,将缺乏规则特性各个结构模块科学划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模块。针对防震缝的宽度范围,务必要与结构自身抗震特性需求相匹配,合理分离上部分结构,结合土木工程具体高度,将防震缝科学设定好,便于实现更具科学合理性土木工程内部结构抗震特性有效设计。
2.5在纵横墙层面
土木项目工程内部结构整体抗震特性实践设计中,要求设计者高度重视对其纵横墙方面合理化设计。那么,分布设计该纵横墙实践中,要求设计者们务必要以分布均匀作为最基本准则实施科学合理化设计,确保所有横向墙体、纵向墙体均可承担着土木项目工程的上部分结构实际重量;具体设计该纵横向墙体数量实践中,要求设计者应当结合工况及现实需求予以合理设定好。如果该纵横向墙体呈少数量状态,那么,墙体相互间的距离必然扩大,对土木项目工程内部结构自身抗震特性产生负面影响,抗震强度会呈下降趋势。故而,要求设计者务必依照着土木项目工程内部结构具体的情况及需求,分布设计好纵横向的墙体,并保证该纵横向墙体实际数量能够和土木项目工程内部结构总体抗震设计标准、要求等相吻合,保证纵横墙层面的设计质量,为土木项目工程内部结构整体的抗震设计良好成果实现奠定基础。
3、结语
从总体上来说,设计土木工程的结构抗震特性期间,需着重考虑到施工场地、结构体系、结构规则这三个层面问题,只有把握好场地选定、地基基础、结构体系、防震缝、纵横墙各方面设计要点,才可最大可能地保证土木工程的结构抗震总体设计质量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国江. 新时期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策略[J]. 区域治理,2018,20(023):172-173.
[2]田晴晴.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4(023):6678-6679.
[3]刘晓晨.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要点探析[J]. 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38(012):00039-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