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河西中学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教育要求教师落实“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家国情怀也是历史教育的最终归宿。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根本途径,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师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家国情怀;
引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重要组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深入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自觉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保证。因此,本文探讨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深入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挖掘教材隐性资源,实现家国情怀的渗透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为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教育资料的同时,深入挖掘隐性资料,将其进一步放大和引申,从而更加深入的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例如,教师在进行“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教学中,可以将北平学子冒着严寒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的情节提取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诵读,充分感受北平学子誓死以卫国家,奋起反抗外敌的精神。然后再让学生对比现在,让学生们明白,有国才有家的真正含义,只有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们才能有美好的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树立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二、运用历史故事创设情境,加深家国情怀的体验
在历史的长卷中,是由一个个经过时间的沉淀而充满智慧的历史故事组成的,“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即是通过历史故事给人以启发。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提取具有家国情怀的历史故事,进行情境的创设,既可以避免学生在沉闷的课堂学习中失去兴趣,也可以将历史故事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家国情怀的体验,从而深化家国情怀教育。例如,教师在进行“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时,可以搜集影视片段进行情境再现,让学生直观感受《甲午海战》中国将领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奋勇作战的英雄情节。
然后,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邓世昌,不怎么做?”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情境中,深刻体会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舍生忘死的民族担当,充分激发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
三、引导学生理性思辨,促进家国情怀的升华
读史能够明智的原因在于,历史是对事物的理性分析与客观评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就必须要使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从中汲取养分,获得思想的升华。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辨,在辩证的看待问题过程中,挖掘历史的本质,进一步开拓视野,实现家国情怀的升华。例如,教师在进行“洋务运动”一课教学时,可以就“你对洋务运动怎样评价”来让学生展开辩论,一些学生给出了正面评价,认为洋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于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也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的。一些学生给出了负面评价,认为洋务运动最终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其自身较强的阶级局限性,使其仅仅是清政府维护与巩固统治的工具。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通过列证据、举事例,能够对“洋务运动”进行客观全面评价,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思维。同时,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明白“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教师再引导学生与当前中国民族之崛起的艰辛过程进行对比,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得到升华。
四、组织实施实践活动,提升家国情怀的感悟
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参与的课堂中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活动来感知历史,从中感悟家国情怀。例如,教师在进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以“我家的四十年”为题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家庭为缩影,通过家庭合照、让父母、爷爷奶奶讲以前的故事等途径,搜集整理资料,形成调查报告,将自己家这四十年的变化展现出来。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能够清晰的看到自己家庭环境的巨大变化,并深刻的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成就,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而树立起学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对家国情怀的感悟。
总结
历史学科自身特点,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这也是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历史学科教育的必然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历史教材,深化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促使其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吕洪军.初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277.
[2]王诗卉.落实核心素养 培育家国情怀——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