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2260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教学科研的重要辅助部门,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承担着第二课堂的作用。在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的资源结构以及服务模式、用户的需求等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图书馆建设已不适应用户多元化的个性服务需求。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资源优势,构建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为科研、教学、学习等提供形式多样的智慧信息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化的管理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本文就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化图书馆服务与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化;图书馆;服务
引言
在当前倡导“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有效发挥服务育人职能,运用大数据进行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必须深入思考的实践课题。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建设的更高阶形态,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建设融入信息技术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互联网+图书馆”也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能提升图书馆的智能化、信息化、效能化和现代化水平。基于读者的借阅需求和阅读习惯为其提供优质全面的智慧化服务,将图书馆打造升级为全面感知的智能化建筑,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的生态发展,智能服务和智能管理。让图书馆在“互联网+”融合的新型业态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给用户提供新颖阅读模式,激发用户阅读兴趣,实现全民好读书,读好书的目标,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智能效用。
1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点
1.1服务基于信息共享而生
信息时代的各类文献资源泛在化存在,其与社会共生的价值在于共享同一个知识生态系统,其间是共生的逻辑关系,而非稀有。就此观点而言,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享就成为图书馆核心价值存在的基础,图书馆给予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回馈基线就是图书馆员为读者提供的诸多媒体格式的文献资源及其访问控制方式和权限,开放获取、开源和开放许可等权限原则是不同读者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因此,信息共享可能在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架构当中通常被赋予了专属性和工具性,诸如资源访问是否具有开放获取、无限制访问以及非歧视性等,由此具有及潜在价值体现。
1.2智慧服务具有高效性
回顾传统图书馆以藏阅为主体的文献资源管理与服务方式,其工作效率极为低下,为了保障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储藏与借阅,修建了宏大的藏书楼,进行了手工书目编撰,组织了庞大的训练有素的馆员队伍以应对读者的借阅量,尽管管理有序,但仍然不能回避高昂的管理成本。当图书馆采用了初期的自动化系统之后,图书馆业务的采访、编目、流通等工作流程大大加快,管理流程变得高效。而应用机器人技术、自动分拣技术、RFID技术之后,读者咨询以及图书流通、排架、整库等业务流程效率迅速提高,管理成本急剧缩减。响应物联网时代的需求,传统图书馆业务转向于知识导航与服务时,以往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功能稍显逊色,以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为特色的智慧化图书馆服务才能够适应读者丰富的知识需求。而这样的智慧化要求具有高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效率需求,用读者跨越时空的知识需求应该唾手可得。
1.3智慧服务具有集成化的特点
不少读者体会过传统图书馆各类资源检索流程,多种资源检索方式和界面,信息孤岛、咨询时滞、人工勾稽检索表达式等等,都需要读者通过几近专业化的学习才能够熟练掌握。而在智慧化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已经能够集成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完成文献资源的跨库、跨网、跨媒体的馆际共享式资源整合与集群管理,文献资源的集成化快速跃升了文献资源的高效利用。
2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化图书馆服务与管理
2.1采集图书馆信息资源
综合分析智慧化图书馆管理的实际需求,通过明确图书馆信息管理的数据流,对海量的图书馆资源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将图书馆信息看作一个图书馆群资源,包括计算资源、物理资源、逻辑资源、模型资源、数据资源以及知识资源,根据资源分布得出智慧化图书馆信息管理的语义概念集特征。
按照得出的智慧化图书馆信息管理语义概念集特征属性进行聚类分析,形成聚类中心,然后根据聚类中心挖掘降维公式对图书馆资源信息数据进行降维。通过大数据技术的降维处理,能够得出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化图书馆的资源信息。
2.2整合读者阅读信息,提供精准智慧服务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在建设智慧图书馆时,需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图书馆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资源,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智慧图书馆是感知智慧化和服务智慧化的综合性建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加入促使图书馆服务内涵优化升级,便于图书馆提供智慧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帮助下,智慧图书馆能够有效搜集用户信息,从中了解用户的借阅习惯和阅读兴趣,根据用户真实数据需求,为其提供精准智慧服务,帮助用户获得完美的阅读感受,吸引读者更多参与到智慧图书馆中,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例如,智慧图书馆能够将用户碎片化的阅读信息进行系统描述整合,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模式,具体表现用户的借阅习惯和阅读兴趣。在搜集完用户的阅读信息后,图书馆智慧管理系统能够将数据信息进行云端储存,形成图书馆的用户信息库,将信息库中的阅读信息与用户相匹配,给用户提供精确优质智慧的服务,实现图书馆服务内涵的优化升级。同时,智慧图书馆除在开展基本业务之外,可以根据用户信息进行个性化的推送,拓宽延伸业务领域。加强多媒体宣传服务平台建设,“吸引用户走进来,帮助书籍走出去”,加快图书馆内书籍的流通效率与阅读率。如有的用户喜欢阅读文学经典,有的用户喜欢阅读科技作品,智慧图书馆可以通过图书公众号平台,给不同的用户推送个性化的阅读书籍,开阔用户的阅读视野,让用户在智慧图书馆公众号平台中找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用智慧化,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留住读者,给读者留下美好的智慧图书馆阅读体验,用优质服务增加与用户的粘稠度,开辟新的书籍推送渠道。
2.3应用无人共享书柜,打造开放阅读平台
智慧图书馆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图书读者,管理人员进行互联,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连的效果。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为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极大的帮助,基于RFID手段打造的共享书柜开启书籍借阅的新模式,共享书柜具有知识共享性,服务高效性,使用便利性的特点。RFID智能书柜受微信小程序,物联网,云端阅读大数据的支持,能够实现24小时自助借阅,为读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为不同学院配置适应该专业学习研究的图书,利用无人共享书柜实现全年24小时不间断服务,不需要特定人员值守,让读者在校园的不同区域就能通过智能自助实现书籍的借还,操作便捷、功能强大,符合智慧图书馆打造智慧感知阅读平台的理念。让读书不只是走进入图书馆,而是无处不在,其新颖独特、开放共享、自主便捷的借阅特点对用户更具有吸引力。
2.4建设智慧管理系统,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图书馆中书籍数量巨大,类型繁多,依靠人工的方式进行书籍的采购,编目,配送,服务,管理等不符合当下快节奏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为提升图书馆的业务处理能力,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自动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效率性,标准性和规范性,有效提升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实力,在智慧管理系统的加持下,推动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
结束语
图书馆建设中积极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互联网+图书馆”的新型行业发展模式能够实现自身服务水平,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支撑下充分整合图书资源,用户资源,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促使图书馆在智慧化建设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拓展延伸业务,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廖嘉琦.图书馆智慧服务核心要素理论框架构建[J].图书馆,2020,(04):36-43.
[2]王连喜.网络舆情领域相关概念分布及其关系辨析[J].现代情,2019,39(06):132-141.
[3]李静,杨敏.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图书馆系统框架设计与数据管理[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37(05):108-111.
[4]张延贤,王梅.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内涵与分析[J].现代情报,2013,33(04):34-38.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育人体系构建路径研究,课题编号:RWB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