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越秀区分局
摘要:面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有效资源在城市发展中必须发挥更大的效能。在城市规划中,借助和依托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理念中寻求生态平衡关系,通过城市规划,提高城市资源利用率,将和谐共生原则在城市发展中运用,同时对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式进行推广,提供更为适合城市发展的路径,打造更加适合人居住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
1.引言
在城市规划中,以绿色发展作为设计的首要目标,将绿色园林景观设计作为生态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城市中打造生态建设,结合城市规划中的节能环保、绿色、共享等理念,以园林发展为切入点,在空间布局中采用不同的尺度,提出生态要素和城市物质要素相结合的方案。通过调查研究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方式和城市发展趋势,对城市平面基本形态和安全布局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提出相适应的绿色城市设计方案,完善城市设计策略,形成整体城市规划体系系统。
2.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基本情况
基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生态规划方面,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利用低碳环保理念,形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在建筑生命周期里,以园林景观的高度融合作为保护环境的基本方式,在建筑周期中考虑绿色发展和美学概念。但是在目前现有的大部分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尚未能很好的结合当地情况融入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多数以“照搬照抄”的复制模式在不同地方建起雷同的建筑或景观小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和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很好的融入在景观设计中,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强化设计的景观绿植生态平衡,在提供舒适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净化城市环境,保证生态的多样性,提供更多美学体验。
2.1绿色理念融入城市景观设计。
打造绿色景观是城市规划中园林设计的直接体现,将绿色城市理念和绿色建筑相互融合,从城市平面角度和建筑立体空间的相互对比,形成生态和谐稳定,资源集约型发展。在设计中主要强调景观设计的污染少,在全周期的环境中提高空间舒适度,利用节能原理,在区域内强化对于资源的使用效率,将绿色作为标准,并且在景观设计中提高美学性和安全性。在设计规划中,结合法律规范和设计规范,利用城市中河流和已有的植被,进行改善微循环设计,在降低城市污染和热岛效应的前提下,形成生态稳定格局,并利用园林规划方式,创造休闲娱乐的基本环节。于此同时,为了降低对于地质环境的影响,在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硬质铺面建设,采用太阳能和清洁能源对设备进行电能供应。在城市街道和绿色建筑中,利用循环的方式形成雨水和污水的循环使用。此外,对于绿色理念设计中,加大防震减灾模块分析,在完善基础设施过程中,提高常态化的防火应急指标,在城市规划的防风险能力方面有所加强。
2.2生态要素分析策略。
考虑到城市生态多样性的基本情况,形成城市的核心发展共生形式,将可持续发展转换为功能需要,在城市设计功能性选择中,立足于生态要素的结构和激励,在多方位的要素分析中,形成地域性生态。其中包括对气候、土地、植被要素,对于生态布局和比率分析,控制生态环境的要素分析实效性。在构建生态城市环境中,将生态平和经济利益相互管理,避免环境的恶劣,形成文化生态的传承。通过对城市区域内的生态调研分析,对区域内土样、水体进行采样,侧重对环境要素的配置,形成全面的资源环境使用方式,采用生态保护测量,将良好的水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在保护和开发中合理选择,形成控制水体污染要素分析,提高建筑与环境相融合指标。并且根据生态的差异性提出多要素分配的政策。
2.3气候环境下生态分析。
城市环境中,不同的气候环境对于规划的方式存在不同。在气候分布区的设计中,如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暖控温的方式,适当调节绿植的变化率,在小气候地区,环境因素变化不明显,根据热岛和季风效率,完成不同的设计策略。考虑到城市交通运输和城市活力相互匹配,根据空间结构的不同,选择地理条件不同的阳光和太阳辐射区域。有些地方受到温度低谷效应,考虑到疏导空气的效果,对于出现降低风速和平原地区的密集效应,能够达到降低供暖的基本需要,并且一定程度解决了雨雪阻碍交通的情况。在气候影响下,也是考虑到循环环境的方式,采用混合的布局形式,在完成建筑节能的基本设置要求下,完成建筑结构自给模式,对于寒冷地区能够采用实体墙体的模式,起到节能保温的效果,在建筑基本界面中,起到阻挡冷空气的效果,出现U型和V型的阻风口,结合植物种植的特性,在层间距不同的高灌木和低灌木相互配合,形成人工廊道,避免出现建筑内部能量损耗。
3.城市园林绿地结构分析
城市开始建设之前,用地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绿地规模是必要的,这说明城市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比较适合植被的生长,生态环境较好。城市绿地规模的大小对开发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开发强度过高,就会影响绿地的生态效应。城市的布局结构和组团规模会决定绿地规模的大小和形式,比如在绿地规模同等条件下,集中的中心绿地规模较大,而分散的、均质的单个绿地规模就小。
城市具备一定规模的园林绿地后,就有条件和外部生态廊道建立直接联系,形成生态绿道,不仅有利于塑造景景观的多样性,形成稳定的生态格局,还能够为人们提供具有适宜规模的生态氧吧,提升公共空间活力。此外,一定规模的绿地能够形成生态防灾源,对于灾害的防治和灾后处理具有重要作用。绿地植被层次是指一定规划范围内的绿地植被所呈现的自然的或人工形成的类型组合。绿地植被层次是塑造城市景观多样性的基本条件,也是构建稳定的城市生态格局的重要因素。因此,具有一定层次的植被的用地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首选,在用地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给绿色城市城市设计提出了挑战,即城市的开发建设不能损害、更要尽力增强园林绿地植被层次,使城市环境呈现良性循环。绿地植被层次能够形成赏心悦目的景观意向,有助于促进公共空间活力。从深层涵义上,多层次的自然植被能够形成稳定的防灾界面,对于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空间中设置相对循环的环境,提高建筑体形关系,转换成更加适合节能的方式做法,对于考虑城市串联和并联发展的模式选择上,结合气候和水体之间的关系,在合理的形态和比例结构中,形成相互配合的协调关系。对于规划中也避免出现内环境流通和循环的阻碍,防止由于规划因素导致原有的环境被破坏和提高灾害预警的方式。
4.结束语
在我国城市发展中,不断结合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在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融入更多节约资源的理念,保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同时,对于城市发展中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从整体上满足功能效能和实际用途,在不同环境的模式下需求适合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同时再此基础上分析绿色理念、生态要素和气候影响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城市发展的规划路径,更好的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提出可行性方案,以生态多样性为参考指标,在多元化的建设区域能形成绿色城市发展模式,并利用尺度分析的方式形成更多的有益创新理念设计,以及为城市健康绿色发展提供研究依据。
参考文献:
[1]李 影.浅析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运用[J].居舍,2019(28):128.
[2]曹海燕.浅析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运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9(10):120.
[3]汤荻.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运用探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