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苑晓微
[导读] 新课改阶段,小学班主任在开展教学管理时,应不断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学生思想道德培育的工作,为祖国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苑晓微
        继红小学校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150001
        摘要:新课改阶段,小学班主任在开展教学管理时,应不断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学生思想道德培育的工作,为祖国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这样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教育改革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现阶段德育已经成为了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因此班主任教师应不断在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教师首先应具备正确的德育理念,能够重视德育同班级管理的有效结合;其次,班主任应掌握丰富的德育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思想高度的提升。此外,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角度进行论述,探索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效开展德育的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德育教育;有效性;策略探究
        现阶段,小学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忽略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因此班主任应更多地去思考,怎样将德育有效融入班级管理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获得思想道德的全面提升。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依旧存在许多问题,部分班主任教师对小学生需要接受的德育内容的认识并不全面,还有一些班主任教师并未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此外,学生的家长一味地追求孩子的成绩,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让提升学生的成绩当做了首要任务,这种功利性的管理模式,并不利于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学校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也只是从教育形式层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并未实现从内容上引导学生提高道德意识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应基于现阶段班级管理中出现的突出性问题,从德育的形式和内容上创新,促进小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那么,班主任教师在具体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做呢?下面,笔者基于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可借鉴建议。
一、发挥示范性作用,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与修为
        想要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班主任首先要增加自身的道德水平,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自身的师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起好行为典范。小学阶段学生擅于模仿大人的言行,因此教师应对班主任的德育素养进行定期考核,同时增加教师德育培训,提高小学班主任的个人修为,这样才能够使教师发挥示范性作用,用班主任自身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学生,从而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带来正面的影响效果。此外,教师应尊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想法和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使管理规则变为学生主动遵循的行为准则,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良好品德的养成。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地开展交流,教师能够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教师亲力亲为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降低对教师的距离感,从而主动与之分享自己对班级管理的意见。这样一来,就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在管理中营造浓厚的德育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思想高度的全面提升。
二、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将德育同班级管理进行有效融合
        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应首先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从改变自身管理方式的角度出发,在管理工作中有效融入德育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并逐渐明确班主任教师对他们的培养方向,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为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与喜悦感。这样一来,在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时,学生就会积极配合教师对自身行为作出改变。
        此外,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渗透德育,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在符合自身意愿的情况下接受德育教育,在满足学生心理预期的管理方式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同时教师应引导家长掌握这种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家长的合理指导下规范自身行为,这样一来,家长在平时也不会只看学生的成绩,通过家长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使学生看到身边大人的优秀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引导学生践行德育观念
        在开展班级管理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师应从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入手,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实际表现及道德意识,对学学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进行合理引导。此外,小学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制定班级守则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个人的能力与特点,在对学生思想品质进行培育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差异性使用不同的手段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自己适应的班级管理制度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才是德育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采用学习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深刻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比如,笔者在班会中引导学生观看爱国主题的影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可与时间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时间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成果及意义。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结合社会现象来思考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见闻,在思考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未来的努力方向,这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由此可见,在创新班级管理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差异,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不一样的管理方式,还要根据他们的气质类型来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班主任的有效指引下获得健全发展。
四、重视家校合作,推动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家长开展配合,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来开展班级管理,促进关机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与学生家长的合理配合,班主任能够深化对学生了解,并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外的一些心理及表现,根据他们在校的变化和发展来对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应通过班级管理来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并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职学生家长,使家长能够在课余时间配合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促进德育与家庭教育方式的有效结合,使家长也能够感受到学生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例如,笔者在开展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建立了“优秀学生”的培养计划,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有效参与到班主任的计划之中,通过与家长的有效合作,班主任能够及时与家长分享学生的在校表现,同时家长也可以和教师分享学生在家的各种行为表现,然后针对学生现阶段德育教育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及时制定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学生更容易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班胡主任教师应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高度的提升。教师应从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做起,不断探索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实施方法,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现阶段想要在班级管理中有效渗透德育,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创新管理工作的内容与形式,让管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够融入培育道德观念的因素,使学生在感受班级管理规则的过程中,受到正确德育思想的熏陶。这样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意识,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践行道德观念的意识,使学生在班级中得到均衡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推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然然,蔡英华.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7(15):184-185.
        [2]迟丽萍.对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及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
        [3]吴蔚.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发展与创新研究[J].时代农机,20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