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打造高品质初中化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赵万松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当前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开始关注化学学科的教育品质,尝试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助力高品质化学课堂的生成
        赵万松
        四川省内江隆昌市第二初级中学  四川 内江 64215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当前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开始关注化学学科的教育品质,尝试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助力高品质化学课堂的生成。而在实际组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中,教师不妨从备课环节、导入环节和施教环节入手,进行化学教学细节的优化,从而逐步提升教育品质。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品质;备课;导入
        传统初中化学课程中多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师习惯性地占据课堂上的主体位置,让学生被动地接收化学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导致整体化学课程的教学效率较低。而要想在当前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有必要转变传统化学课程的教育理念,主动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等,围绕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式的优化调整,从而促进有效课堂的创建。
        一、精准备课
        备课是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也会对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同时会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安排,以便在做到心中有数中,真正地提高教学的实效。然而,纵观当前化学课程的教学实况我们能够看到,存在许多教师不重视备课环节,只关注课堂施教过程的情况,以至于教师讲解化学知识的节奏较乱,学生的听课状态也不佳。所以,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效果,教师也应当重视备课环节,以便基于精准的备课,为高品质化学课堂的生成奠定基础。
        例如,在《运动的水分子》中,教师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做好备课工作。首先,学情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学生建构化学知识的能力等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其他备课活动的安排。其次,教材分析。教师结合课程改革标准,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分子的基本特征”等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紧接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等,进行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为整节课的教学指引方向。最后,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结构和学习特点等,进行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安排,以便在逐步践行活动中,落实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要求,真正提高本节课教学的效果。
        显而易见,教师进行化学课程的精心准备,能够为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教师在按部就班实施教学活动中,真正地提高整体化学课程的教学品质。
        二、优化导入
        如果说备课是教师开展一切活动前的起始环节,那么导入就是教师在正式课堂施教中的起始环节,教师设定的导入质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当导入的方式灵动、多变时,学生也会主动地消耗自身的精力,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之中,而当导入的方式较为枯燥、乏味时,学生也会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降低进行知识深入解读的动力。所以,在为学生讲解化学知识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新课内容的积极性,教师有必要结合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导入环节的优化设计,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对新课内容产生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溶液的形成》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实物来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一开始,教师为学生准备五瓶试剂,分别是红色的品红溶液、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黄色的氯化铁溶液、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以及无色的氯化钾溶液。之后,围绕颜色各异的溶液,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些溶液分别是什么呢?”“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得学生基于自己的好奇心,对本节课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更加主动地走进本节课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随后,结合学生的猜想,教师再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开展学习活动,使得学生将目光聚焦在新课中,为本节课的有效教学铺垫基础。


        不难看出,教师利用实物和问题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被色彩各异的溶液吸引目光,被问题激发思维,以便学生更加主动地从课下的休憩状态转移到学习的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
        三、分层教学
        基于学生智力发育水平的不同,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如果教师一直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那么势必会加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得整个化学课程的教学呈现出“教育不公”的状态。所以,为了提升学生建构化学知识的质量,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素养,为学生设定差异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学习方式中,有效地完成对化学知识的建构,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中主要包含铝、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金属的活动顺序等,围绕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呢?”的问题,检验学生自学本节课知识的效果。随后,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化学素养进行判断,并为学生进行分层,如对于回答正确且较为流畅的学生,教师将其设定为“提高层”,而对于回答效果较差的学生,教师将其设定为“基础层”。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设定差异性的学习任务,如对于提高层的学生,教师设定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和自主分析等方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而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则设定相对简单的学习任务,如观看实验视频等,使得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由此看出,教师围绕学生的不同化学素养,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学习任务,能够让学生在与自身能力契合度较高的学习方式中,完成对化学知识的有效解读,从而提升整体化学课程的教育质量。
        四、实验探究
        实验是化学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化学学科的教育特色,在为学生讲解化学知识时,如果教师始终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情,甚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无法体验到化学课程的魅力。所以,为了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视角对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建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以实践的方式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索,使得学生透过实验完成对化学知识的深度解构,在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中,爱上化学课程。
        例如,在《溶液的酸碱性》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基于实验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具体来说,教师先为学生提出“如何对物质的酸碱性进行判断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开展化学实验的积极性。随后,教师为学生讲解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的步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紧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操作能力,以及学生对溶液酸碱性检验方法的认识效果,为学生进行分组,使得每个小组中的学生之间保持鲜明的差距。之后,学生在小组中利用白醋、稀盐酸、酚酞溶液、石蕊溶液等开展实验操作,从而基于实验的形式,真正地掌握对溶液酸碱性进行判断的方法,提高学习本节课的效果。
        可以看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以亲身操作的形式,对化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以便学生透过实验完成对化学知识的解读,真正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建构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为学生讲解化学知识中,教师需要重视备课环节提升教学的精准性,优化导入环节抓住学生的目光,采用分层施教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差异,并利用实验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在打造完善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真正地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晓东.浅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J].才智,2018(01):157.
        [2]陈文富.浅析如何实现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J].内江科技,2017,38(07):157+151.
        [3]陈泉.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J].华夏教师,2016(12):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