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51
摘要:农村居民点在农村建设以及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提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国家对国土资源规划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重要的部署。在此背景下,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合理优化,能够有效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存环境,提升农业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模式受到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可以从这些方面对农村居民点的宜居等级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优化模式。此外,也可以从农村空间布局上反映出当地自然生态的发展状态等。本文主要针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模式进行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们生存和生产的重要场所,其空间布局状态真实反映了农村人口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工走进城市,造成老人小孩留守,大量宅基地闲置,农村耕地荒废,农村生态环境差等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且,很多农村居民点是自然因素的推动下形成的,具有规模小,布局分散无序,农民收入少,生产能力差等特点。因此,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城乡统筹的目标,要对农村居住环境进行优化和改善。在生态角度下,积极探究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促进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生态化和科学化。
一、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道路通达度:交通越是便利,越是适合农村居民点布局,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交通便利;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农村居民点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环境越是优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越是有利,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水体质量、植被覆盖、空气质量等因素;土地资源,为了减少农村建设中对耕地的浪费,一般在农村布局优化时优先使用土质较差的土地资源,如工厂废弃地等【1】。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随着城镇化的逐渐发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城镇越是靠近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越高,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人均收入对农村居民点的局部具有直接的影响,人均收入越高,越是利于农村居民点聚集和布局。
(三)自然因素
地势的高低对农村居住点的空间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如果地势较高,对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和规划带来极大的难度,建设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不利于空间上的优化布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因此一般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平原区域是农村居民点进行布局的主要方向;此外,在坡度较大的区域,也不利于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距离水源不宜太近也不宜太远,一般在一千米左右最为适宜。
(四)生态因素
首先要远离风景名胜,为了防止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风景名胜造成人为的破坏,在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布局时,要注重远离风景名胜,维持其原始性;维持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生物多样性一旦受到破坏,就会导致整体生态系统的失衡,不利于人类持续性发展。因此,在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布局时,要注重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持一定的生态安全距离;注意水土流失的影响,在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布局时,要注重选择合理的坡度,且具有一定的植被覆盖的区域,防止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2】。
二、空间布局优化模式探究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优化模式逐渐向大规模、连片聚集的形式发展。以下对几种主要的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优化模式进行分析。
(一)城镇化扩建模式
在应用城镇化扩建模式对农村居民点进行优化布局时,要遵循以下规划要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和建制城镇的距离不是很远,而且周围要有公路通过,交通运输方便,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市场发展成熟,具有健全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生活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等,村庄功能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能够不断扩大规模,具有农村城镇化的条件和优势等【3】。
(二)拆旧迁移模式
通过科学的评定,对于一些欠缺发展前景的村民居住点进行迁移、合并和拆除处理。其评价指标如下:村落规模较小,不超过三户的村落;距离自然文化遗产或者是风景名胜较近的村落,亦或是处于地质灾害高发区域的村落;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经济基础落后的村落;生态环境较差,不适宜人们居住的村落;此外还有在城镇规划建成区内的集中村落点等。【4】针对这些村落,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异地迁移,选择更加适宜的区域建立新的村落。并对旧村落的宅基地等进行拆除,复垦还林。
(三)建设中心村
在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区,很多农村居民点的规模较小,而且分布较为零散,其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利于居民点的管理和治理,此外,这种现象也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非常不利于农村居民点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时,要注重把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的村落逐渐向规模较大的村落聚集集中,形成中心村,实现自然村落的缩并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优化,能够减少农村建设用地,增加农业用地面积,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居民点的统一和集中化管理,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条件。【5】一般情况下,需要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且人口集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村落中作为中心村进行布局。
(四)内部改造模式
一般情况下,选择该种模式对农村居民点进行优化,其发展优势较为明显,生态建设阻力较小,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地理条件优越,而且还具有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进城市打工,导致农村和农业闲置用地越来越多。因此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对其内部用地结构进行改善和优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间布局,以旧村改造为主,新村扩建为辅的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应用这种模式比较经济省力,有效节约资源。因此在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过程,要对符合标准的村落进行综合性评估,提升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布局工程的效率。【6】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进城打工,导致农村居民点大量的宅基地以及农业耕地闲置,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不利于国土资源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了建设和规划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要求,因此强化对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布局,完善农村生存环境建设,恢复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促进对国土资源的总体规划,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竹安,陈大凯,赵珂,洪志强,汤江龙.数量化赣江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6):255-260.
[2]朱少春.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及优化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8.
[3]杨念慈. 基于精明收缩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4]周晓然. 生态视角下长阳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5]张旭.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模式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2.
[6]刘仙桃.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集约用地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