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城关三小联盟三阳路校区 安徽 亳州 233500
摘要:在新课改之风大力盛行的今天,课堂教学目标不应仅仅停留于知识的层面上,还应当将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就必须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样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鉴于此,本文笔者就将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问题浅谈一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鉴于此,笔者就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提高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期待能和各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学习借鉴。
一、借助游戏教学,实现寓教于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戏教学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而且,已经有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游戏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率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一来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二来能够有效缓解数学知识学习的枯燥,为课堂增添趣味性,抵消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笔者就采用了游戏教学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课前,笔者提前制作一些简单有趣的图形,像动物的图形、建筑的图形等,一式两份。在课堂上笔者将一张图形进行放置,然后下达将图形旋转的指令,随后找出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摆放另一个同样的图形,判断学生旋转的正确与否。当学生将两个图形都摆放好后,笔者又指定学生,让其说出,图形二是图形一经过怎样的旋转得到的。如此,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就能很好的将所学知识贯穿其中,学生在游戏中既收获了快乐,也巩固了知识,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凸显学生地位,营造文化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居多,因此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就成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以综合不同类型数学知识所涉及的数学文化,营造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情境中,进行数学知识和思维的探索,以此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例如,在教学“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用剪刀沿着纸带的中央将其剪开,并向学生进行提问:“剪开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结果是,纸带剪开之后没有一分为二,而是剪出了一个是原来两倍长的纸圈。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再对纸带操作一次,于是得到了两条互相套着的纸圈。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的故事,阐述他发现这一规律的经过,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本部分内容的兴趣。最后,在本课的自主探索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填、画、说的方式引出相关知识,实现由文字语言向图示语言的转换,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之处。
三、设置绘本目标,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是指引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指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精准的教学目标,通过挖掘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以设置适当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高效率开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要仔细分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绘本,并将其与自己的教学目标匹配起来,以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时,笔者便将教学目标设计成如下内容:(1)阅读绘本内容,并自己借助手头工具,制作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差别;(2)通过观察与对比,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与角各有什么特点。(3)通过绘本教学,使得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从而不断地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爱好。如此,在上述三方面的引导下,学生就能通过教学,了解到学习的主要内容,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而快速融入课堂进行学习。
在教学之前,教师要仔细品味绘本内容,并挖掘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等,使其与自己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契合,从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设置开放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小学生天真活泼且想象力较为丰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他们这一特点,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在满足小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不断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具有多元解法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活跃自己的思维,为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全新认知。同时,教师要从班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把握自己班级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以及学习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提出更加新颖与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在教学基本知识后,笔者还给学生呈现了柱状图、饼状图等各种统计方式,并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统计班级中同学们的情况的变化情况,使用哪种统计方式更为恰当呢?在了解了各种统计方式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并得出最佳的方式。这样的提问方式与以往“5乘8等于几”这种提问方式不同,其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探究知识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所学知识,设计较好的提问方式,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升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提问。这就要求教师要多留心生活中的教学,设计与小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像是学习到“小数”的相关知识时,可以提问学生关于去菜市场买菜的相关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够在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中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很大提升。
五、探究数学问题,融入数学历史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课堂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在小学阶段6年的数学学习,要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能够使用一些基本的方法进行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所以,在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时,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去看待数学问题,寻求不同的解题的方法。在进行某一问题的研究时,教师可以对比数学史上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解法,如此既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角,又能够了解先人的智慧,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数学史上一道非常广为人知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这一问题在古今中外的各种数学书籍中都有出现,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孙子算经》这本数学书籍中就有了有关这个问题的记载,这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载“鸡兔同笼”的书籍。书中言:“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列举法、假设法和方程法得出最终的答案。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孙子算经》中的解法——上置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即得。这种解法十分的巧妙,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古人的智慧。接下来,再让学生探究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求解。通过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就能使学生进行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探究,了解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进而使学生获得了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以“高观点”视角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展开丰盈的学习过程,深刻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进而才能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4-25.
[2]朴银一.探析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资讯,2015(3):174.
[3]赵进波.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赤子,上中旬,2015(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