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珍
新疆省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米吉克乡阳光小学 842300
摘要: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相应的情境中,并在此过程中去实践、去观察,去交流,去探究,真正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三个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旨在真正打造具有高效性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运用如下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详细讲解数学知识,真正让学生一听就懂,从而减少课堂授课时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下造成的影响为:部分学生在具体做题的过程中,会再次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并未进行独立思考。针对这种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真正明确高效性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本理念进行相应的数学授课,构建属于学生的一片天地,让他们在此过程中,积极地思考,积极地交流,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增强,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构建。
一、运用实践教学法,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实践的方式授课,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现象,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状况,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适时地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引导,真正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增强,提升他们的知识认知能力。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稳定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实践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让学生充分运用教师提供的工具,进行相应数学问题的探究,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理解能力的提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提出问题。在开课后,教师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第二点,提供工具。教师提供如下的教学工具,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教具、长方形教具、正方形教具、圆形教具、梯形教具以及菱形教具。第三点,实施引导。教师引导性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亲自拉一拉这些教具,并观察这些教具在被拉的过程中,出现哪些变化?并思考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还要联想生活中,有哪些用品用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第四点,展示成果。教师在此,运用文字,对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小洛说:“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等三角形在被拉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形态上的变化。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三角形的三条边互为支撑。由此,我联想到生活中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例子。比如,照相时用的三脚架;挂衣服时的衣钩;电线上的三角形构造等等。”通过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教师让学生亲自实践,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具,分析,判断,并让教具扮演学生认知与数学知识之间桥梁的角色,真正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降低学生数学学习坡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数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示,真正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数学知识的外化表现,真正减少学生的思维量,降低他们的数学学习坡度,提升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圆的面积推导”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考虑到:单纯地语言描述,会提升学生的思维量,也会给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障碍。
为此,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表达,真正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掌握此部分内容,达到降低学生学习坡度的目的。教师注重中以下几个步骤执行:在开课后,教师对学生说:“虽然,我们对于圆很陌生,但是,我们可以从已知的知识中,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从而更好地了解圆。我们可以从长方形面积的角度,推理圆的面积。”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圆被切割,并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在视频展示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你们有何新的发现?转化后长方形的长是圆的什么部分?长方形的宽呢?”与此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十分钟的思考时间。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教师会走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积极地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考思路,并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性引导,让他们的数学思考更为科学,真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在大部分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小陈说:“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教师说道:“请尝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运用多媒体授课,教师将抽象的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并在此过程中,真正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在降低他们知识学习坡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圆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三、使用合作教学法,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由于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千差万别。针对同一问题,他们往往会产生多种看法。为了更好地利用学生思维的差异性,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为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让他们针对数学问题,从个人思维习惯入手,进行探究。与此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理解他人的思维,真正促进个人思维的发散,提升小学数学合作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将合作教学法,引入数学课堂,并在此过程中,创设开放性的图形问题,为学生的交流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教师制作具有竞争性的合作目标,真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并在此过程中,让他们更为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一点,讲授知识。教师运用互动的方式,开展图形知识的授课,让学生真正从中,掌握各个图形的特点,并在基础上,让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知。第二点,划分小组。在小组划分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保证同一小组学生之间性格的差异性,又要保证各个小组之间数学综合学习实力的大致趋同性。第三点,制定目标。教师制定如下的目标,让学生思考:你们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具有长方形、圆形的生活物品。我们以寻找的物品数量为标准,进行此部分内容的竞赛。第四点,展示成果。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鼓励他们分享个人的实践成果。小洛说:“长方形的物品:黑板、桌子、数学课本、数学本;圆形的物品:水杯杯盖、表盘、车轮、一元硬币……”通过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授课,教师让学生通过交流,从个人思维的角度,联想生活中的物品,构建生活物品与图形知识的连接,并在与其他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站在他人思维的角度,分析问题,真正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升小学数学合作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真正理解高效性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构建最为接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数学教学模式,真正让他们全身心融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并在观察中,思考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真正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成功构建。
参考文献:
[1]蒲英材.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J].品位经典.2017(01)
[2]林玉兰.探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6(05)
[3]冯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