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经验谈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王萌
[导读] 初中物理课程作为一门新晋的学科,出现之初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赢得了教师们的重视
        王萌
        青海省西宁市  西宁市城中区教学研究室   810000
                                        
        摘要:初中物理课程作为一门新晋的学科,出现之初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赢得了教师们的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师生对这门新课程的教与学态度发生了转变:学生由最初的好奇变为了畏惧,教师由当初的热情变为了敷衍,由此拉低了物理学科教学质量,湮没了学科应有的价值,亟需改正,也是本文即将探究的话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改善对策
        让物理学科陷入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学科本身存在理解难度,重理论少实践等等,但笔者认为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问题,忽视问题,任由问题发展壮大,蔓延扩大,为此笔者选择“迎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教学环境,具体如下所示:
        一、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也许是教师不了解物理课程的特征,也许是因为教师习惯于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亦或是教不得法,让学科教学工作陷入了困境,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学会关注教育教学领域新动态,熟悉课改,研读教学大纲,更新理念,创新教法,为课堂注入新动力。
        如,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课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能区别固、液体、气体三种物态以及基本特征;知道吸热、放热现象,能用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为了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也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笔者用一个实验作为了新课的导入活动,且实验由学生亲自操作,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引出了教学主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随后,师生进入了文本阅读环节,目的是明确温度值的含义,学习固、液体、气体三个概念的异同,知道吸热、放热现象的原理,学到了理论知识,夯实了自身基础;再次是开展小组探究活动,由笔者布置探究任务,学生自由结组,热烈讨论,提升表达能力,锻炼思辨能力;最后则是回归生活,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情况,建立学科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学有所用,学能所用。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主动更新理念,创新教法,是对“一堂言”“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的一种革新,值得肯定。


        二、打破教学模式,带来全新体验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有序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行为固定,活动单一,缺少新意,虽然在一定的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更多的是危害。这一问题得到了教师、专家学者的重视并提出了一些有新意的看法,推动教学模式从单一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由归纳型向演绎型发展;由重“教”向重“学”发展,为教师们指明了教学方向,使其有了创新的依据与勇气。
        如,在学习《眼睛和眼镜》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准备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不再从“讲”开始,自己占据课堂,反而重视学生“学”的能力,由他们自己阅读文本,开展探究,解答问题,进行小结,逐步了解眼睛的构造、成像的原理、调节作用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与矫正等知识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再如,学到《分子热运动》这一课内容时,笔者以一个问题作为新课的导入环节,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随后带领学生假设、推导、演绎了这一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开始就归纳结果,强制学生记忆,与之前相比,学生有了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获得了新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将打破教学固定模式作为了优化学科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并学习借鉴了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终有所获,值得肯定。
        三、活跃课堂气氛,赢得学生喜爱
        课堂气氛指的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据笔者调查发现,很多教师习惯占据课堂,进行全程讲解,既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失去了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引发了大家的不满。其实,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师讲得再精彩,也是一场“独角戏”,感动的是自己,不是学生,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尝试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即师生双方有交流,有情感的互动,能听从学生的意见,能为学生着想,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占据课堂,凸显学生课堂主体的身份,从而赢得学生的喜爱,更好地教学。
        如,在学习《杠杆》这一课内容时,笔者不仅邀请学生加入备课活动中,与教师一同制定了教学计划、明确了教学目标,设计了教学活动,实现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互动,拉近了彼此的关系,且在践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笔者全程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异常,亦或是产生困惑,就会上前询问,了解学生的心理,把握教学实际状况。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发言,大胆发言,且发言要具有新意,以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更好地发展。
        综上,为了解决初中物理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选择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如上所示,以期能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有忠.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路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
        [2]沙勇.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路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7(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