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王欢
[导读]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教师们所担负的责任也就越来越艰巨
        王欢
        四川省乐山市竹园镇初级中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教师们所担负的责任也就越来越艰巨,所以他们每个人都需持续研究革新具体教学行为。与此同时,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在我国迅猛发展,几乎渗透到了社会每个领域,其中自然包括教育领域。鉴于上述情形,实际工作中,初中物理学科教师就有必要创新引入信息技术,不断优化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最终高质量完成预期教学任务。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高效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各领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在实际应用中,信息技术的价值与作用自然就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并慢慢被人们广泛了解和认可。据此,实际以初中生为对象开展物理学科教学工作的时候,各任课教师就需以开放的心态了解接受信息技术手段,并基于自己所面对的学情而将其科学应用于具体教学活动,为高效完成预期教学任务而努力。但实际上,当前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的掌握明显存在诸多不足,而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影响教学效果,阻碍高效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由此,在实际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仅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和实际应用,而且需要持续以学情为基准进行自我反思与改进活动,尽最大努力发挥信息技术辅助作用,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综合素养稳步提升。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物理知识学习兴趣
        从传统教育教学经验可知,在缺少学生主体积极配合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教师都很难顺利完成知识和技能教授任务,自然也难以实现预期学生培养目标。由此,具体针对初中生进行物理学科教学工作的时候,各任课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生活情境,在有效增加物理知识趣味吸引力的同时营造轻松教学氛围,顺利激发学生物理知识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最终高质量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平时课堂上带领学生们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我借助信息技术在各个恰当时机创设了形象生活情境,获取学生们的全力配合,顺利完成既定课堂教学任务。具体而言,首先在正式开始讲解此部分知识之前,我借助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们播放了系列生活情境视频,如工人用电锯切割木材的情境、拖拉机在乡村街道上驶过的情境、城市道路上各种车辆鸣笛穿行的情境等,引导学生们形象了解了各种噪声,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为同学们展示了噪声带来的危害,例如“噪声打扰工作和学习”、“噪声造成人的神经衰弱”、“噪声使一些动物死亡”等等,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噪声带来的危害,顺理成章进一步学习控制噪声的方法;在学习控制噪声方法的过程中,我选择合适时机借助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们展示了系列融合生活情境元素的问题,如“大多城市街道旁都种植了绿草和树木,请问这样做是否有益于控制噪声?”、“公路两旁修建的隔音板是什么作用?”、“道路旁设立的噪声监测仪是否能够控制噪声?”等等,为学生们创建生动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们更深刻得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便于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物理知识。
        实际上,大多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是比较缺乏生活阅历的,特别是农村学生,一些场景学生是没有机会见到的。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生活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学生见过的生活情境感染下,学生会产生共鸣,也更深切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因为情境虽见过,但里面包含的物理知识却是他们从前不知道的;而学生没见过的生活情境更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学生,都会对没见过的事物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对课堂的开展以及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都是非常有益的。

而且一些学生不容易见到的情境往往也会出现在考试题目中,学生做题时遇到见过的情境会减少紧张感,使学生答题时更沉着冷静,学生觉得做物理题没那么难了,自然也会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二、呈现直观画面,降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难度
        初中阶段物理学科知识虽大多数比较贴近生活,但部分知识也具有抽象性。而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成熟,所以这些抽象的知识会使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增加。鉴于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就可以借助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们呈现对应直观画面,降低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难度,益于迅速而优质地完成课堂任务。
        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部分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现象,其中包含对日食和月食现象成因的理解,但这个形成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于是,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关于日食、月食形成的模拟动画,边播放边讲解,这样,在直观的画面感受中,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所以,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直观画面元素,可以有效化解物理知识抽象性,帮助学生降低理解物理知识的难度,快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三、补充练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练习实践机会
        整个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过程都由多个教学环节组合而成,其中作业练习显然是不容忽视的一环,这是知识落实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而市面上的练习册面向的对象是广泛的,但初中物理教学成果的检测却是具有地域差异性的,所以难免练习册上的题型或题量会不满足某些学生或老师的要求。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补充适当的练习。
        例如,学习《温度》这部分知识时,要求学生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而我所在的学校使用的练习册上关于这一部分知识的练习量是比较少的,所以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补充了适当的相关练习,使同学们通过足够的练习来落实、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温度》这部分知识中还有一些较难的特殊题型,例如“要使温度计更精确,温度计的玻璃泡大小、玻璃管粗细、玻璃泡液体种类应如何选择?”、“用示数不准确但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去测量温度时,对应的实际温度应是多少?”这两类题型是我所在学校使用练习册上未呈现的题型,所以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同学们补充了相应习题,对学优生的能力培养是必要的。
        四、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学生进步
        由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规律,很多初中生都缺乏主动学习意识,甚至被动的任务也不完成。通俗地说,就是不完成作业,或者不认真完成作业,这样明显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进步的,更莫谈高效。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是需要被督促学习的。在学校,老师可以督促,但老师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学生回到家后,更实际有效的是家长的督促。所以,老师就很有必要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例如微信等手段)与家长取得联系,寻求家长的配合,督促学生的学习,实现家校共育,以期更高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当前环境中开展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工作的时候,每个任课教师在充分了解自己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之后都有必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在实际当中不断基于经验和学情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优化活动,不断探索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方式与方法,便于最大程度利用其价值实现高效教学,促进学生整体物理综合素养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栾孟贺.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关爱辉.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