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互动式课堂的创建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陆丽萍
[导读] 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要求了,创新教学模式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
        陆丽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第一小学   533600
        摘要: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要求了,创新教学模式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互动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而且,在互动式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情感需求均得到了满足。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互动式课堂的创建,并以此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动式课堂;师生
        小学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数学知识进行的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互动与交流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深入人心,小学数学课堂长期处于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这样的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师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落实新课标的思想要求,让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说教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实现完成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小学数学互动式课堂的创建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和探索:
        1.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互动交流面临问题
        1.1教师提问缺乏针对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多多提问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问的范围往往比较宽泛,缺少针对性。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比较随意,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能力,提出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这就导致学生在回答时也常常会答非所问。虽然表面上课堂的氛围很好,可是问题却没有讨论的价值,教师提问没有技术含量,学生回答没有质量,自然无法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无法形成,只会白白浪费课堂时间。
        1.2教学内容枯燥无趣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理解能力较弱,面对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理解比较困难,很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失去学习的热情,从而影响有效互动的开展。而且,教师通常会按照教材的内容讲解相关的知识,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导致教学内容枯燥无趣,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师生之间自然无法形成有效的互动。
        1.3互动频率较低
        师生、生生互动频率较低是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过小,互动没有意义,导致互动的方式过于简单,无法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互动。而且,教师并不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没有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构建互动式课堂的有效策略
        2.1创建问题情境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就必须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并且,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的时候,应该坚实适宜性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好时机,实现学生间的密切交流。同时,恰当且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数学教学的效果更加理想。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积极创建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在一问一答中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秒、分、时等时间观念,并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新年倒数计时的视频。

然后,笔者提出了问题: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如何知道的?同时,笔者展示了钟面,并同学生一起观察了秒针的特点。在此环节,笔者还提出了问题:秒针走两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秒针走一圈的时间呢?学生在此环节就能够理解1秒和几秒的概念。紧接着,笔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秒针走动1圈,并让学生观察钟面,说出自己的发现。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汇报了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在此环节,学生就发现了秒与分的关系,而且,明确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最后,笔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介绍了秒表与秒的计时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多样化的问题为学生创建了相应的情境,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与笔者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学生对数学知识认知更加深入,理解也得到了加强。
        2.2重视小组合作
        所谓的小组合作实际上指的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它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完整体,学生需要顾及其他人的感受,还可以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从而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要想实现互动式课堂的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必不可少,它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合理运用。并且,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生生互动最为有效的渠道,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交流经验,最终达到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目的。
        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直尺、三角板等教具。同时,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折一折,量一量,探索并明确长方形的特征。学生在此环节就能够明确长方形的特点。并且,笔者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把发现的具体特征进行记录,最后集体汇报。在此环节,学生就能够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紧接着,笔者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同样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进行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而且,学生之间形成了有效互动,学习效率和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3完善奖励机制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所以,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这一特点,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并且,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的形式回答问题,并给予合理的奖励。在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表现可以为自己带来荣誉感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课堂的氛围也会更加融洽。
        比如:在《面积》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在不同图形作为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中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你能不能说出它们的面积呢?在学生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时,笔者会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如:小红花。学生以小红花的数量为荣。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自然更加有效。
        总而言之,互动式课堂的构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互动是一门艺术,在小学课堂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现阶段互动式课堂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重视小组合作活动以及问题情境的创建,不断完善奖励机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环境,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兰.互动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20(19):100+102.
        [2]谢巧燕.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0(20):179.
        [3]赵梅妹,周婉娜,王晓丽,胡之英.情境互动式课堂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06):128-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