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落实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吕慧民
[导读] 生本理念在教学中的提出需要教师始终以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角色,围绕这一认知做好教学设计工作
        吕慧民
        黑龙江省通河县清河林业局中心小学  150913
        摘要:生本理念在教学中的提出需要教师始终以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角色,围绕这一认知做好教学设计工作,通过对教学环节与教学模式的优化使学生能够真正在学习活动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直接的思考,从而产生更加主观的体验,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使生本理念真正落实在课堂之中,应该首先对生本理念进行更加细致化的分析,以此将生本理念框架下具体的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个性为本作为方向,对教学环节进行创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学习个性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完善,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影响力使得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越发重视起教学中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培养目标,并引导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地推动着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以期使学生能够在主体性较强的课堂环节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直接思考形成更直观的体验,从而深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效益,带动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进阶。在这一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始终将学本理念作为核心思想,通过对学本理念中具体条理的分析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通过落实学本理念的方式推动教学环节的优化。
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
1.组织游戏实践,激发参与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是学习活动中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环节中的主观因素,只有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优化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真正激发出学习兴趣,进而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融入到实际的探究过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应该通过利用游戏这一符合小学学生学习兴趣需求的实践形式,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此推动教学的游戏化,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游戏的参与过程中直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中真正形成学习兴趣。
        例如在《位置与方向》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笔者即在首先在课堂中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了一个方位相关的小游戏,利用游戏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方式引导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首先在笔者的引导下纷纷站在了座位旁边的走廊之中,之后跟随笔者“向前迈两步、向后退三步……”等结合了方位词的口令,学生完成了相关的互动实践。这一互动游戏的开展能够使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实践真正将被融合在游戏口令中的方向词转化为具体的操作,从而深化学生对于“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的认知。这一游戏化的课堂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切实地看到学习活动的趣味性,从而真正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后续的课堂积极参与奠定了基础。
2.巧用媒体资源,创新课堂机制
        在课堂中为了使小学学生能够快速地建立起对教学内容具象的认知,使其能够更快速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需要通过特殊的表现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具象化的呈现,以此提速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效率。然而在传统的课程之中,课堂中的表现机制往往偏向于书面化,这种书面表现内容相对具有较强的机械性,在表现过程中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了将学本理念落实在课堂之中,教师在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本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可以通过对数学媒体资源的利用,在课堂中创新表现机制,通过更生动的表现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四边形》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即以对学生的心理兴趣机制分析为基础,在教学中播放动画资源中包含四边形相关内容的媒体资源,快速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学生能够快速地被画面鲜艳生动的视频资源所吸引,将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在视频内容之上,并在教师的刻意引导之下,学生能够对视频资源中所出现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四边形产生更深刻的印象。通过视频资源的观看,学生不仅能够从动画资源中找出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四边形几何图形,产生了基础的认知概念,更充分地被动画资源激发出了课堂学习兴趣,使其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在课堂中寻找动画中四边形的相关概念,促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探究的主体。
二、以学生的学习个性为本
1.主导任务分层,创设学习空间
        在课堂中想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体角色,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学习自主探究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形成自主探究体验,在直接思考中得到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个性为本,以此为学生真正创设出最符合自身实际学习能力的探究空间,使其真正融入自主探究环节之中。为此,教师应该首先在课堂中做好对学生学习个性的研究工作,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堂任务的分层实践,为学生提供切实的自主学习空间。
        例如在《四则运算》这一章节的教学实践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地在课堂中参与到自主探究环节之中,对教学内容形成相对应的自主体验,笔者即对课堂探究任务进行了分层工作。在分层模式下,笔者针对班级中数学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设置了基础性较强的探究任务,使其能够在基础性的运算问题探究过程中更好地梳理混合运算形式下各个计算部分的关系与顺序,使其能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不断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而针对班级数学学习能力相对较为优异的学生,笔者则设置了更偏向于数学关系构建类型的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完整的解决问题框架下寻找数学关系,进而完成计算知识的运用。通过分层化的任务设计,学生能够切实地在符合自身学习能力的学习实践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得到不同的能力发展。
2.小组成员分层,引导互助活动
        为了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并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完成课堂探究任务,教师常常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活动的方式,使学生的探究思维与探究成果能够在小组的互补作用下得到完善与优化,以此提高学生独立探究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优化合作教学模式,教师还可以在以学生学习个性为本的理念指导之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学习个性所进行的分析,统筹合作小组中的人员配置,使课堂合作小组能够形成分层结构。通过这种分层结构的建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互助类型的探究实践,使学生能够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
        例如在《因数和倍数》这一课的学习活动中,笔者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即在课堂中引导班级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自主探究活动。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将会对教学内容产生相对更为主观的理解问题,并在教师的要求之下学生将把自身自主探究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共享在合作小组之中。之后,合作小组成员将在对成员对因数和倍数概念所产生的理解问题进行整合后,在小组中展开共同的探讨,共同帮助问题提出学生解决问题。并且在以学生个性为本分层后的小组之中,小组成员能够在数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辅助之下更好地完成合作探究任务,由此真正使学生在小组中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在小组中通过自主的思考深化对问题的认知。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需要教师在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本、以学生学习个性为本等具体的条理指导下更加有方向性的创新教学环节与教学模式,以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更为优越的课堂环境,使其能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并在直接体验中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景昂.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本理念的贯彻探讨[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1).
        [2]姚丽静.小学数学生本理念下课堂展示策略研究[J].发现,20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