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敏丽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龙泉中心小学741306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预习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愿、主动预习的现状有了很大改善。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课前准备在教学效果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在目前的学校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单独预习,教师也逐渐参与到学生的课前预习中,帮助学生做好预习的准备,提高预习的效率。良好的预习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因此,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应该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前预习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且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有效准备,提高预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思维导图;答疑解惑;预习小卷;动手操作
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简单易懂的内容内化,并产生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不仅节省了不必要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充分讨论,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使教学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在预习中,学生将尽力收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分析新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问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此外,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发展不应该一蹴而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接下来笔者将从思维导图、答疑解惑、预习小卷、动手操作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预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前预习是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很多学生只是在课前浏览课本内容,对课本内容只有初步的印象。事实上,这样的预习很难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在预习中绘制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让学生列出这一章的标题,然后列出每个副标题,这样整个数学框架就可以清晰的呈现出来,然后填写知识点,完成框架的各个分支。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处于集中思考的状态。预习后,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出具体而独特的思维导图,在预习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标出困惑的地方,这样当教师讲课时,学生就会更加注意他们不懂的地方。思维导图方法的使用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而且使学生更容易学习数学。
例如,以学习《因数与倍数》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并且可以解决与“因数与倍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课学习之前,我会让学生们做一个“倍”的思维导图,如: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然后将50以内的数进行分类,并寻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和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习时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并且做到正确区分。在正式上课时我将这样为学生们讲解:“大家拿出各自做的思维导图,同桌之间进行交换,接下来我将选择4名同学来到讲台前,分别负责‘倍’数的分类,我会从1数到50,然后请相对应的学生将这个数字写在相应的位置。”这样学生在检查思维导图的同时还会加深这些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思维导图的出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教材上的知识点,还能扩展相关、类似的知识点,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
二、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预习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比较难的数学问题,但是在正式的课堂上,学生却不敢举手提问,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学习一直比较薄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鼓励这些学生主动提问。当遇到知识上的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记笔记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困难写下来,然后进行检查和填空。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以学习《简易方程》这一课为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与方程相关的学习,所以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为了可以有效地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我将这样为学生们布置预习作业,如:准备很多小纸条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上,让学生在预习时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写在上面,在正式上课时交到讲台前,然后我将随机抽取10个,念完问题后请知道答案的同学进行回答,我将进行补充。这样可以解决学生不敢举手提问的现状,还能锻炼回答问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时进行自身的查漏补缺。
三、借助数学小卷,帮助学生预习
如今,课前预习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和不可忽视的部分。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学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准备。课前预习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第一次独立思考的过程,也为后续的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课前预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准备数学预习小卷,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出现盲目预习的情况,从而在完成预习小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数学逻辑。
例如,以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为例,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会为学生设计预习小卷,如:1、分数的意义。()2、分数的性质。()3、5/6是把单位“1”分成(),表示这样()的数。4、3/7的分子是(),分母是()。5、分数加法的性质。()6、分数减法的性质。()等等,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还可以对“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有一个大概的认知。这样的预习方式,学生不仅学到的知识更加扎实,还能提高思考能力,学习的信心也会增加,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四、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预习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一切都很好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课前预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预习数学,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更全面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以学习《观察物体(三)》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从三个角度观察物体形状。在进行这一课的课前预习环节设计时,我将采取动手操作教学法,我将这样布置课下预习作业,如:先预习课本内容,然后利用四张硬卡纸制作两组长方体和正方体,制作完成后随意摆放,从上面、左面、前面三个方向观察这四个物体,最后根据教材内容和物体进行总结。这样在正式上课时,可以减少学生的知识盲点,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深这些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巩固学习效果。
课堂预习的存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的课前预习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的目的不仅是为教师服务,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课前预习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学生独立预习并不容易,大多数小学生自主能力差,不会主动去预习,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急于成功,要教会学生预习的学习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会预习,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家长的帮助,家长要合理控制学生的预习时间,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合理的预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施海军.“课前预习”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J].品牌(下半月),2015(06):250.
[2]伍棫华.小学教学中的课前预习方法探究——以小学数学为例[J].中国市场,2015(11):153-154.
[3]高峰龄.导预,生疑——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J].基础教育参考,2011(1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