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赞平
广东省五华县龙村镇杜坑小学 514447
摘要:构建自主探究课堂是在现阶段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之一,只有真正落实自主探究课堂的概念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使学生在课堂的直接体验中得到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之中,构建自主探究课堂同样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方向与教学指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制定相关的教学策略,以此在自主探究课堂的框架之下不断推动教学环节的优化,使教学机制能够始终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探究课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完善以及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完成了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中将自主探究课堂的构建作为了现阶段重要的教学方向与教学目标之一。意图通过课堂模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角色,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由被动化主动,使学生能够在主动思考知识的环节中得到自身多方面综合学习素养的提高,促成教学有效性的优化。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该通过在课堂中优化导学模式与提供合作空间的方式优化课程教学机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最佳的课堂环境。
一、优化导学模式,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1.鼓励学生尝试,奠定预习基础
构建自主探究课堂,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为后续的课堂自主探究活动奠定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充分重视起课程中的预习环节,通过合理规划导学模式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导学的作用下切实地融入到预习过程,建立起初步的认知基础。为此,教师应该首先在导学中善用鼓励教学法,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鼓励导学策略下大胆地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的理解与解读,以此使学生真正在这一尝试过程中建立起对教学内容的初步认知,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下预习基础。
例如在《搭一搭(二)》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即在课堂伊始以积极的鼓励语言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节课程中所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相关内容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尝试性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倡议与鼓励作用下对教材中的内容展开数学阅读活动。在学生阅读之后,笔者进一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提出自己在预习环节中所产生的对教学内容的问题,这一表达环节的引导使得小学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整理自身在预习过程中的收获,使其能够对预习环节中产生的认知与疑问建立起更系统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得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学习实践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不断深化了对有余数除法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2.善用任务驱动,强化引导职能
在导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预习活动,教师还应该强化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以科学的预习方法开展有序的预习活动,以此促成学生预习有效性的切实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任务驱动法这一教学形式应用在导学环节之中,使课堂任务能够成为教师引导职能的媒介,使学生能够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进而促成学生预习效率的提高,为后续自主探究课堂的构建提供更高效的预习基础。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一)》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小学学生能够对小数这一数学概念产生基础的认识概念,使其能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切实地建立起认知基础,笔者在课堂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科学的预习流程制定了相对应的预习任务。在任务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加有序地开展对教学内容的预习探究活动,进而在任务的指引下由浅入深地对这一课中小数的相关概念建立起了初步的认知概念。在导学环节中应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在教师的作用下完成预习目标,真正建立起对教学内容完整的认知基础,以此为后续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自主探究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二、提供合作空间,发挥学生相互作用
1.合作互助,构建学生自主认知结构
在自主探究课堂的构建过程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自主探究环节的实效性,教师还应该在构建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合作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小组中发挥出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促成学生独立探究效率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在构建自主探究课堂的过程中,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对班级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影响较大的因素。在同一任务探究过程之中,学生常常因为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难以切实地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引导学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开展互助活动,让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够在小学成员的互相帮助之下得到极大的完善,切实地辅助学生构建起自主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相交与垂直》这一课的学习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构建起对相交与垂直这两个几何概念的认知,笔者即组织班级学生在小组中展开了合作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之中,班级中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能够及时地将自己在探究中存在的问题求助于小组成员,并在小组中数学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同学帮助下切实地解决相关的问题。这一过程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在同学的帮助下更细致地解决自己认知过程中的问题,使其真正通过独立的探究构建起对相关内容的深度理解,实现自主探究目标。
2.合作共享,优化学生自主探究逻辑
由于小学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处于初步的培养阶段,所以小学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思维常常存在着较强的片面性,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立探究往往不够全面,因此极大地影响了自主探究课堂构建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即可以通过利用合作教学法的方式,使学生将独立探究的成果在小组中进行共享,以此在小组整合中优化学生自主探究的逻辑,促成学生独立探究成果全面性的提高。
例如在《队列表演(一)》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笔者即组织班级学生利用课程中所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知识对相关的队列情境问题进行了解决方法的独立探究活动。在这一活动之中笔者发现学生之间所得出的结论各有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于是笔者要求班级学生在小组中将自身的探究成果进行了共享。通过合作共享的环节,学生在小组中能够将小组成员不同的探究成果进行整合,并从对比中发现自身在探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以此吸取他人探究成果中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真正完善学生自身的探究思路,促成自主探究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3.合作互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地位
在自主探究课堂的构建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还可以更多地将学习环节交由学生主导,使其能够在自主学习地位的强化过程中实现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开展合作互查活动,使学生能够成为基础知识体系建立环节中的主体角色,使其自主学习地位的强化作用下进一步构建起坚固的基础知识体系。
例如在《什么是周长》这一课的学习活动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地掌握周长这一基础的几何概念,为学生未来的几何学习建立起坚固的基础知识体系,笔者即组织班级学生在小组中针对小组成员的基础知识认知进行了合作互查活动。在合作模式之下,学生能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体角色对自身与同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查,以此使学生在相互作用中补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实现了学习效率的切实提高。
将优化导学模式与提供合作空间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自主探究课堂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有利于真正推动课程教学机制的优化,为学生创造出最为符合其自主探究活动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促成其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桂玲.建构理论下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想[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3).
[2]李孟潼.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