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探究策略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黄贤中
[导读] 新课改提出“生本理念”后,广大教师逐步进行了课堂教学改进,提出了一系列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教学手段
        黄贤中
        重庆市垫江中学校  408300
        摘要:新课改提出“生本理念”后,广大教师逐步进行了课堂教学改进,提出了一系列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教学手段。高中化学教师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也进行了课堂实践与创新,希望促进学生学习基础化学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概述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实施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学生;效率;能力培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下,广大教师开始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策略,千方百计地去实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进入高中以后,化学知识的难度有所增加,而且研究的更加深入和具体,学生们融入化学课堂的时间更长,因此需要教师及时转变策略。当高中化学教师将新课改理念和方法引入课堂后,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实现,获取化学知识的效率和能力也随之升高。
        一、组织合作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受到了传统教学理念的严重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仍旧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合作教学手段是一种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们喜欢参与的一种教学活动。鉴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合作学习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团结到一起进行探究和讨论,并从中自主抽象出化学知识。在合作环境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逐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也随之增强,为其以后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并用之指导生活奠定了基础。
        例如,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分类”内容时,高中化学教师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在课堂中直接采用了合作的方式。在合作教学前,教师先利用超市整齐的商品的成列以及图书馆的书籍的顺序摆设为例促使学生了解到整理和分类的重要性,并提出问题“化学物质能够分成几类,分类的依据分别是什么”。很多学生都会结合已有知识点提出分为液体、固体和气体。在后面的合作活动中,教师将很多化学物质杂乱地呈现出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分类。很多学生一头雾水,有的学生则是按照刚才提出的形态进行分类,还有的小组将含有金属离子和不含金属离子的挑选出来再进行分类,甚至还有小组按照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进行了分类。当各个小组汇报完毕后,教师再将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盐与酸、氧化物和非氧化物等分类方式讲解出来,促使学生们快速掌握物质分类的几种不同方法。在合作式教学环境中获取化学知识,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还有效促进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化学思维的形成,为以后深度探究与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开展实验活动,提升学生实验探究水平
        通常情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将化学与实验结合到一起,认为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在化学课堂中,教师们也习惯了通过化学实验将知识传播给学生,学生也喜欢通过实验自主探究知识。进入高中后,化学知识的难度升级,学生们获取化学知识的效率和能力也受到了影响。鉴于此,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验活动,以此促进学生课堂注意力时刻集中在实验中,实验探究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其高效地掌握化学知识以及提升化学素养打基础。
        例如,学生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内容时,高中化学教师先组织学生激烈讨论了黄铜和黄金的区别,促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将金属镁、铝、铜和铁展示出来,又鼓励学生思考并探究它们分别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现象并总结出金属化学性质。很多学生都是动手将几种不同金属分别放到氧气中燃烧后再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学生们发现大多数金属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但是反应程度都不同,其中铁和铜没办法在氧气中燃烧。

当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到金属铝的活泼性外,教师问道:“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过很多种形式的铝制品?它们为什么非常耐腐蚀呢?”学生们积极展开思考,很多人拿起铝条进行研究,观察颜色和变化。随后,教师又鼓励学生进行了几种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希望他们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判断金属的活泼性顺序。在实验活动中,学生们自主获取了化学知识,同时实验探究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为以后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利用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环节对于教师教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来说都很重要,因此导入环节一直以来都受到了重视。化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学生们可以通过生活获取化学知识,也可以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联想到生活。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将生活导入法引入课堂,通过生活实例或者场景等引入新知,以此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产生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后,课堂主动性和学习效率都会随之升高,他们对待化学知识的态度以及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现象时也更加高效。
        例如,学生在学习关于“氨”内容时,高中化学教师将合成氨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介绍出来,促使学生了解到合成氨能够解决饥饿与死亡问题。随后,教师又利用多媒体将利用氨制作的一个喷泉视频呈现出来,以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由此展开氨的教学。当教师提出问题“喷泉发生了原因”、“滴管的作用”、“溶液变红的原因”时,学生们也开始展开思考,并理解了“氨极易溶于水”、“氨水呈碱性”。紧接着,教师又利用多媒体将浓盐酸和浓氨水生烟的视频呈现出来,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化学课堂并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在生活法导入化学知识过程中,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们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化学课堂中,进而为高效地掌握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铵盐的化学性质等内容打基础,也为将这些化学知识应用到指导生活中打基础。
        四、利用提问展开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喜欢使用提问的方式展开教学,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耐心,常常自问自答,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新课改以后,教师们仍旧喜欢使用提问法展开教学,但是此时的提问法与之前不同,它需要学生自主思考和解答问题,也能够真正实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当高中化学教师利用提问展开教学活动时,学生们不仅会对问题产生兴趣,而且也能够应用理性思维思考并解答问题,对其后续学习和掌握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学生在学习“离子反应”一节时,高中化学教师一上课直接将学生熟悉的石墨、铜、氯化钠固体以及氢氧化钠液体等化学物质展示出来,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够从中挑选出能够导电的物质吗?”学生们很快将其中的金属以及碳等挑选出来,并说明出了它们导电的原因。随后,教师也明确指出了“氯化钠固体不导电,但是氯化钠溶液导电”,并鼓励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很多学生都说是因为水能够导电的原因。鉴于此,教师引出电离概念,促使学生了解到电离发生后钠离子和氯离子就能够自由移动,所以能够导电。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了酸碱盐导电的条件并逐步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等内容讲解出来,促使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以发展。
        一言以蔽之,在新课改浪潮下,高中化学教师要逐渐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将更多有趣且高效地教学对策引入课堂,以此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并且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化学课堂环境的基础上化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为未来应用化学知识指导生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亚林.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 595(13):88-89.
        [2]邓武海.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J]. 信息周刊, 2019, 000(013):1-1.
        [3]张玉辉.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J]. 中外交流, 2019, 026(045):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