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太换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长沟中学272057
摘要: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在跟着不断创新与改进,数学作为一门思维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在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时代下如何教好数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成为了教师不断探讨的问题,新的教学策略也呼之欲出,是为国家培养数学人才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初中数学,上承小学下接高中,起到了一个重要的衔接作用,更应受到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策略;预习动机;预习任务;预习方法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预习课本能力,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师进行课堂讲解之前就开始对课本进行提前学习,但是学生预习课本不是盲目的,而是要讲究方法策略,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预习到更多的知识,为下节课的课程学习提前做好准备,本文接下来将要探讨的便是,如何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创新有关数学学习的预习策略,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通过课前提问,激发学生预习动机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水平的途径。但是学生的预习能力参差不齐,作为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正确指导,以养成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学生要先知道为什么要去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上课时的课前提问,来激发学生的预习动机,让学生做到有效预习,为课堂的听讲做铺垫。
例如,在教授“函数”时,我会先让全班同时预习接下来要讲的这一节内容,然后进入回答问题的环节,以比赛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比如:“大家通过预习有谁知道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吗?”,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预习水平,以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水平为基准,开启课堂教学讲解,以免教学时因起点太高而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大家的节奏,也能避免因为起点较低而浪费大家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教师进行课前提问的预习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预习动机,还能够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这样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在接下来的课堂讲解中着重的讲解学生比较薄弱的知识点。
二、精心设计预习学案,布置预习任务
在学生意识到预习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之后,即使教师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课程预习,但是也出现了学生预习过程中无从下手,不知道预习重点是什么的情况。
这时候教师要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布置需要预习的内容,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但是也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例如,在教授“探索勾股定理”时,要想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有一个很好的开始,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就要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知道接下来即将要学习的是什么,有一个大致的心理准备,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开始思考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勾股定理的公式及运用”,所以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只要一读就会知道要学习的是什么,而不会对学习内容产生陌生心理,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我一般都会利用备课的时间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做到即使是学困生也能从预习中学到知识,以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批阅学生预习结果,指导学生预习方法
预习并不只是教师口头说说,学生象征性地预习一下就敷衍了事了,预习就要有预习的效果,所以正确的预习方法是提高学生预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也要在指导学生预习方法之后,及时地批阅其预习成果,指出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并给予鼓励和及时正确的指导。
例如,在教授“等腰三角形”时,我会教给学生“一划、二批、三试、四分”的预习方法,让学生能在预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并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圈划起来,以在之后教师进行课堂讲解时认真听讲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就是“二批”,即把自己对该知识的预习体会和疑问写到旁边,比如“等腰三角形的角分别是多少度?”,这样能够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向教师提出疑问并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再接着是“三试”,就是在预习完课本知识之后,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去做一些简单的习题练习,以检查自己的预习结果,不但能在答对时增强自己的数学自信还能在答错时及时发现自己不会的地方,并标记出来,以在课上认真听讲。最后就是“四分”了,这也是教师可以批阅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内容,要求学生把自己已经掌握和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罗列出来,以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及时地调整教学重点,以达到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总之,预习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教师要不断的改进创新出更符合学生学情的预习策略,给予学生以及时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可以对陌生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信心,为提升课堂的听课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提高教师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旭.浅析初中数学的有效预习策略探究[J].情感读本,2019(17)
[2]王新平.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策略初探[J].新校园(阅读),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