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花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第二幼儿园 陕西 榆林 718100
摘要:幼儿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才能实现与人正常沟通交流,才能准确理解他人的意思。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多元化;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策略
语言既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亦是学习的工具。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成为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幼儿习得语言是在实践运用中实现的,因此我们尝试采用多元化的教育策略,为孩子们打造高质量的语言学习环境,以期提高幼儿语言教育的质量,真正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水平。
一、坚持课程游戏化,营造轻松的口语表达氛围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幼儿是幼儿园实施课程所使用的基本活动形式,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游戏的教学方式,把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建构知识的同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幼儿的准确发音、辨音能力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幼儿自觉纠正自己的发音。有些语音游戏可以专门纠正幼儿的不准确发音。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这些发音容易混淆,我们可以专门设计与此有关的语音训练游戏,像“小鸡吃吃吃”的游戏,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玩,教师当鸡妈妈,幼儿当鸡宝宝,听到教师问“小鸡吃石头吗?”幼儿应该摇头并说:“不吃不吃”,从而利用游戏的形式在了无痕迹中达到了训练的目的,不会让那些发音不准的幼儿有任何心理负担,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幼儿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词汇,才能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充实而生动。如果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单纯让孩子们积累词汇,不但无法使幼儿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利于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如围绕“蘑菇”这个词语,我们可以开展“采蘑菇”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丰富幼儿的词汇。如兔妈妈(教师扮演)带领兔子宝宝们(幼儿)到野外采蘑菇,看到一朵朵大蘑菇,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哇!这朵蘑菇真大!”“看,我摘的蘑菇又圆又大!”“看,多像一把大雨伞!”“我最爱吃蘑菇!”在幼儿积极主动地语言表达中,使用了大量的词语,有效促进了语言积累。
二、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主要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围绕主题活动我们会设计大量的子活动,并且会让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这就为幼儿进行语言表达创造了条件。如在健康领域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开展大量的室内外体育活动,还会举办幼儿园春季或秋季运动会,以此来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的活动都为孩子们进行口语表达创造了机会。如,在一次秋季运动会上,我们班成立了一个“采访团”,由班级里的幼儿自己组织、自愿进行采访。为了达到目的,孩子们会认真观察大家在运动会的表现,关注细节,特别是会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对自己喜欢的人进行采访。待运动会结束,我们会邀请这些小小的记者说一说采访的过程,还要对这次运动会进行口头报道。此外,我们还会开展亲子活动,既让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把自己学到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或者自己编故事并讲给家人听,亦或把自己在幼儿园里所做的事情讲给家人听。很多幼儿家长都反映,自己的孩子很喜欢讲述,尤其能绘声绘色地把幼儿园的事情讲给家人听,还能为客人表演自己喜欢的儿歌,性格也更加活泼开朗了。
三、创设口语交往环境,培养幼儿表达兴趣
幼儿时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只有看到具体的事物,才会触发灵感唤醒他们的情感,激起他们语言表达的欲望。所以在幼儿语言教育中,我们要要创设丰富的口语表达环境。我们具体的做法是,在室内创设“展示墙”和“语言角”,鼓励孩子们进行语言表达,引导他们讲述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者把他们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在幼儿园里,我们要创设宣传长廊,而且要定期更换新的内容,并与幼儿园里的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幼儿选择其中的话题,自己搜集资料,在每周的讲述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且,我们还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通过家园共育的形式,形成教育合力,打造全方位的语言教育环境,培养幼儿口语表达的兴趣。如我们要鼓励幼儿家长和孩子就某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幼儿不断思考,对于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幼儿时期是学习语音和进行口语表达的关键时期,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必须抓住这个重要阶段开展口语教育。为了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尝试利用多元化的途径,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兴趣,培养他们语言表达的习惯,有效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聂颖.在游戏活动中渗透——遮谈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新校园:中旬刊,2017(7):155-156.
[2]朱莉.想说、敢说、能说——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之我见.学子:理论版,2017(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