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邹姿丽
[导读] 朗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将书面语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
        邹姿丽
        湖南新化上梅街道江溪小学  417600
        摘要:朗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将书面语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策略帮助学生爱上朗读,学会大声朗读,然而,在当今的语文课上,一些教师对朗读的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跟上教学进度,一些教师经常用朗读代替教学过程,不要求学生朗读,所以这些出现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如果学生不能正确读取和准确朗读,那么他们将无法体验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也不会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掌握语文知识点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师范读;理解意蕴;语调把握
        一些教师对朗读教学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不会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以至于课堂上缺少了学生们抑扬顿挫的朗读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不能达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如果学生不能正确读取文章内容和准确朗读,那么他们将无法体验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也不能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更深刻的感悟,其实所谓朗读,就是把无声的教材变成有声的语言,然后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接下来笔者将从教师范读、理解意蕴、语调把握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重视文章范读,吸引学生的注意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的朗读示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必须仔细钻研朗读文章的内容,把握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朗读示范是朗读课堂的顺利开始。
        例如,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为例,在进行这一节课教学之前,我会先把文章认真地、反复地读几遍,达到熟读的效果,然后准备与本篇课文相关的配乐作为辅助教学。在正式上课时,我会播放配乐,在配乐的作用下我将进行范读,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为了加深学生们的理解,我将提出一个问题:“在我刚刚读的过程中,大家想到的什么样的画面?”随后展开一个课堂交流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更容易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融入其中。随后我将进行本课的讲解,在本节课要结束时再进行一次范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理解文章意蕴,感受作者的情感
        至于小学语文教材材料的选择,其中大部分都是适合小学生理解的文章或是较为生活化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之前,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要让学生慢慢地朗读,仔细品味文字之间的情感,只要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他们就可以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以学习《鸟的天堂》这一课为例,在正式上课前我会事先准备一段与本文相关的短片,在正式上课时播放短片,这样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我将这样为学生们进行讲解:“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那里美好的景象。”通过一个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我的讲解以及刚刚播放的短片,可以更容易地帮助学生把握本文的情感,这样学生在进行朗读时脑海中会有相关画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背后所传递出的那种精神力量。
        三、把握文章语调,掌握文章的节奏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根据文本的内容掌握文章的一般节奏和标点符号,如:不同的标点符号代表不同的句子,意义是不同的,所以要让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技能和朗读技巧,以便朗读时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例如,以学习《月光曲》这一课为例,这篇课文具体讲述了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讲述了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在进行教学时我会先给学生们讲解标点符号的作用,如,标点符号的性质: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句子,然后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以及这些性质在实际文章中的应用。随后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性质,我会给学生们10分钟自由阅读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到学生之间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节奏。
        总而言之,朗读教学是一项教师必须长期进行教学的活动。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细心指导和学生的刻苦实践,才能真正展现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艺术魅力。小学朗读教学是教师必须长期开展的一项活动。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要吸引学生进入现场,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意义的深刻,然后通过朗读抒发出来。在不断的实践中陶冶情感,发展智力,提高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成长,从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章的优美,从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传递地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陈玉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J].华夏教师,2017(21):34.
        [2]付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数码设计,2017,6(11):214-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