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张玉琼 吴春丽
[导读]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基础知识的积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玉琼  吴春丽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中心小学
        摘要: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基础知识的积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非常有限,而且,部分语文教师缺乏对阅读教学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无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就导致低年级的小学生不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阅读兴趣薄弱。所以,教师应该积极思考新的教学模式,为语文阅读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让小学生爱上阅读,在阅读中寻找自己,并借助阅读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但是,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呈现出了很多问题,教师应当好好反思,明确现阶段阅读教学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且有效的辅导,转化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尴尬境遇,使阅读课堂焕发新的生机。并且,教师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生为本,创建符合学生学习与情感需求的阅读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为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和探索:
        1.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比较随意
        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内容应该是教师精心选择的。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刻意发现,很多教师会临时拼凑教学内容,随意性比较强。而且,阅读活动的组织模式缺乏趣味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慢慢地就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这种状态与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相悖,必须要及时做出相应的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高。
        1.2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对象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可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又比较薄弱,这就要求教学形式,阅读活动必须具有强烈的趣味性。也就是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创新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从而保证教学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可是,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并围绕教师开展阅读活动,小学生的特点与学习状态被忽视,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和单一,这必然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无法提升。
        1.3缺乏鲜明的教学目标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养成制定教学目标的习惯,这就导致学生不清楚自己的教学目的,无法采取合理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学目标的缺失,使课与课之间缺乏联系,学生无法构建起知识的脉络与结构,自然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2.如何为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1结合图片,激发兴趣
        语文本身具备非常强的工具性,其中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工具性最为直接的体现。众所周知,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是有选择性,在教材当中,插图是学生最喜欢的内容,而其中的文本信息是他们最不愿意学习的内容。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本,他们是不愿意或者很敷衍的。可见,要想转变这种状态,提高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就要把握好小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画面、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模式均可以引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比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知识,感受植物的奥秘,明确文中介绍的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动画。然后,笔者提出了问题:从刚才的画面中,你认识了哪几种植物呢?在此环节,笔者分别拿出了对应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辨认。学生在此过程就明确了几种植物的名称。紧接着,笔者用图片展示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过程,并将图片打乱了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序。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和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2.2创建情境,活跃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低年级的教学内容通常是紧紧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所以,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考虑将阅读教学与生活情境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创建趣味性较强的生活情境,激发低年级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而且,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阅读活动,能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语文阅读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教学情境的创建,以此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满足学生在学习与情感上的双重需求。
        比如:在《找春天》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春光的美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观察和发现,并使其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讲了讲自己对春天的认识与感受。然后,笔者提出了问题:面对美丽的春天,孩子们在做什么呢?文中的几个孩子是怎样寻找春天的呢?孩子们着急寻找美丽春天的段落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学生通过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深刻且全面的认知。最后,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自己所看到的春天的景色。这样一来,就实现了现实生活与本文的有效结合,学生的体验被丰富,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2.3演绎剧情,培养能力
        教育应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基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且,教师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课文情境的演绎,从而满足学生喜欢玩乐的心理需求,同时,让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扮演人物角色的权利和时间,尽量多地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教师要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在学生完成表演之后,对学生的演绎进行相应的评价与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表演的快乐,还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笔者首先要求学生阅读了全文,并带领学生总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所经历的几个环节。然后,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演绎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学生通过表演就对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有了一个清晰且深刻的认知。而且,经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本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学生完成表演之后,笔者及时给予了学生肯定与赞扬。学生在笔者的夸奖下,树立起了信心,并对阅读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可见,演绎剧情,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为了真正实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化解阅读教学枯燥无趣等问题。同时,教师要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融合,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保障,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汤超.低年级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指导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0):143-144.
        [2]林燕萍.低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融合——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9):49-50.
        [3]张丽清.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知识文库,2020(17):56+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