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王立成
[导读] 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王立成
        四川省苍溪县陵江镇庙垭小学     628400
        摘要: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小学阶段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在此,基于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从“加强预习指导,做好阅读准备”“加强课堂上的互动,构建良好阅读氛围”“开展趣味阅读活动,提高阅读的趣味性”“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关注学生的进步,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这几方面出发,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习;活动
        小学时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时期,在此阶段语文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但是由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缺乏一定的创新、优化,很多学生对于阅读教学不感兴趣,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教师一成不变的阅读教学模式缺乏兴趣,甚至陷入了被动阅读的局面。为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特点等出发,来不断提升阅读的趣味性、自主性等等,优化阅读教学效果。
        一、加强预习指导,做好阅读准备
        对于高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语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再总是让学生被动接受阅读知识了,而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此,教师首先可以从预习这方面出发,因为学生之前之所以在课堂上过于被动,就是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只能跟随教师。而一定的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可以在阅读课堂上更加有针对性地去阅读,避免学生过于被动。
        例如,在教学《白鹭》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通读课文,明确重点、难点,基本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摘出文中主要生字、词语,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先做个记号。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一定的途径,如报刊、杂志、书籍、视频等,去了解关于白鹭的资料。这样对于文本进行预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自主阅读能力。此外,为了避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一定预习导学案,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问题和任务等,要求学生完成,这样学生的预习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学案完成情况,去对于学生的预习进行了解,从而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
        二、加强课堂上的互动,构建良好阅读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之间缺乏一定的互动,很多时候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不敢也不愿意回答,这就对阅读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充分以平等的地位去和学生加强互动,调整互动内容,优化互动方式,增强互动评价,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参与进步,同时适当地为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这样,利用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构建民主的阅读课堂。
        例如,在教学《草原》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营造一定的互动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首先问学生:“你们去过草原吗?在电视上见过草原吗?”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先谈一谈自己对于草原的看法。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各自进行几分钟的阅读。然后,教师可以从第一自然段出发,要求学生回答: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进行总结。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于接下来的自然段进行解读、。之后,每个小组都可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这样教师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促使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得以加强,充分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开展趣味阅读活动,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为了提高学学生的阅读水平,让他们摆脱阅读枯燥的理念,教师不妨另辟蹊径,采用趣味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的阅读不再枯燥,而是变得有趣又有料。趣味阅读指的是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通过选取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转变学生的阅读态度,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开展的趣味阅读方式众多,如分角色阅读、举办阅读故事接龙等,这样寓教于乐的阅读方式,会让学生们有效参与。
        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对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的了解,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表演《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同时结合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兴趣需要等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学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去加入一定的情节、对话等内容。最后可以看看哪个小组表演得更好,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活动不但有效促使学生对于文章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还促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得到了锻炼,并且也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十分符合阅读教学的要求。又如,在教学《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以“读书”为主题进行演讲活动,让学生自主撰写演讲稿,这样还可以实现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
        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渠道,扩大阅读量,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内的阅读文章毕竟还是有限的,要想强化阅读教学效果,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此,实现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为全面。但由于小学生的甄别鉴赏能力还有所不足,为了避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一些不良的影响,教师需要在课外阅读方面为学生做好引导,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材料。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一个书单,列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杂志等,然后鼓励小学生通过上网下载、去图书馆借阅、花钱购买等方式获得相应的阅读材料,在课下的时间积极阅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一个“读书角”,每个学生都可以拿自己的书来放到“读书角”里,同时也从“读书角”中借阅一些书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读书角”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只不过其中的书籍都是学生分享的。此外,具有相同阅读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组成课外阅读小组,互相分享、交流等。开卷有益,教师要通过课内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阅读。
        五、关注学生的进步,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唤醒、鼓励等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进步,避免以单一的成绩去评定学生,况且阅读本来就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所以教师在阅读评价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进步,从而促使学生树立阅读的自信心。
        例如,在请学生针对阅读内容进行朗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闪光点,如有学生朗读时的声音很响亮,有学生朗读时感情很充沛。那么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这些闪光点进行重点的表扬,同时对于学生在阅读中的问题,教师也要运用委婉的方式指出。此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而言之,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要不断对于阅读教学进行创新、优化,切实结合小学生的需求来实施阅读教学指导,从而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有效提升语文素养,打好语文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剑丽.优化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51):173-174.
        [2]刘万武.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华夏教师,2017(24):63.
        [3]张浩.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J].华夏教师,2017(24):80-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