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月
周口市扶沟县柴岗乡中学 461300
摘要:中学生正是处于一个青春萌芽期,是学生开始接受外界知识最好的时期,能够对学生的身心进行一个塑造,有利于学生以后在社会中的成长。不过,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也处于一个叛逆的阶段,容易崇尚自由,不愿意被束缚,而且还特别容易被身边的环境以及接触的人所影响。所以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加强他们的道德思想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走向正途,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以及未来。在进行中学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依赖政治课程来教育引导学生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显然是不够的,立德树人需要体现在中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科目之中。而语文教学是中学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能够在中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德育理念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能够有助于学生提供德育修养,为我国培育出品质高尚的新的接班人。而本文也正是结合中学语文的特点,在中学语文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立德树人 实践
引言
中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进行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需要对学生的情感表达以及价值观进行培养。中学生正是发展身体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不仅能够让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够帮助他们在以后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观念的渗透工作,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思想变化以及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意义
其实,对于立德树人来说就是一个人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后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对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行提升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让自己成为一个到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高尚的人。而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明白立德树人的崇高品质,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利用知识改变命运,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为之奋斗。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树立远大目标的重要性,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体会。
二、中学语文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方案
1、以身作则,循序渐进
作为中学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学生起好带头作用。中学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可以结合自身的素质水平以及道德修养进行规范化的讲解,为学生起好带头作用,利用自己在和学生接触中的一言一行带动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也就需要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2、了解课程本质,进行德育渗透
对于语文课本的内容,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才能够编入教材的,这里面的知识内容都是精华,在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多多少少都是和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所关系的,这也就需要语文老师能够对课本知识的内容进行一个详细的掌握,了解课本内容的本质,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其中,以便学生能够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进而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比如在“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程中,老师就可以融入德育教育的理念,在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以后,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问学生,为什么没有人愿意提醒皇帝没有穿衣服呢?学生也会争先恐后的进行回答,是因为害怕皇帝对他们进行处罚,或者是因为趋炎附势等等。等学生将答案说出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对学生灌输立德树人的思想,告诉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千万不能做这样的人,要做真实的自己,不能活在谎言之中。这样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比较的简单明了,学生也能够真正的把握住学习到的知识。了解到谎言的危害,从而能从根本上进行规避,注重以后的言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3、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德育水平
在如今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语文老师也可以将课程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锻炼,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结束语
综上可知,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立德树人是根本,这也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有助于学生立足于社会。所以,中学语文老师应该对教材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整理教材中有关德育方面的因素并进行罗列,然后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充分的表达出来,融入每个学生的心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我们的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
参考文献:
[1] 张菊芳 .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德育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J]. 成才之 路 ,2015(14):95-96.
[2] 熊 启 林 . 初 中 语 文 教 育 中 德 育 问 题 再 思 考 [J]. 学 周 刊 ,2013(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