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唐心俊
[导读] 小学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变革之中,特别是语文学科,大家都在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
        唐心俊
        湖北省安陆市接官乡莲花小学
        当前,小学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变革之中,特别是语文学科,大家都在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为了提高农村孩子的语文素养,现我结合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阅读教学的开展情况。
        一、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1、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可以老师示范,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因此,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2、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3、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实践下来发现,评读,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境界。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序列
        教学内容的变序绝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如交待了事情前因后果的课文,可以从课文记叙事情的结果或结论入手,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可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事实、举例子,进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划;而含有直接点明中心的段落和语句的课文,阅读教学时就可找准文章的中心,直奔主题,像《凡卡》这种采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的课文就可以采用内容切割法。此外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插入重点式、主线牵动式等变序的方法。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序列,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三、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
        从农村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思维缺乏流畅性、独创性、变通性、精密性、不敢也不会转换新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语文学科包涵了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思维的肥沃土地。

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学习《狐假虎威》之后,我深情地问:“同学们,请你们谈谈狐狸和老虎各是怎样的动物?”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狐狸太狡猾,老虎不小心才上了它的当。我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一个学生这样谈:“对狐狸很感兴趣,因为我觉得狐狸很聪明。它不怕老虎,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急中生智,蒙住了老虎,保住了性命,而老虎实在太笨了,真没头脑。”他的这种看法标新立异,很有道理。于是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从此,同学们每节课发言更积极了,时常冒出创新的火花。其他同学对问题也纷纷发表独立见解,不像以前那样人云亦云了。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跳出通常的思维圈子,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达到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我课前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我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我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五、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内蕴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教学《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这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六、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是蕴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其内容,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阅读教学中的内容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熏陶,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从小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1、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如《落花生》一文,让学生多读课文中父亲的话,使他们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心灵美的人。
        2、通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感染学生。
        课文里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感化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的又一个主渠道,让学生在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上,掌握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将课文中颂扬的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和行动标准规范自己,培养自己。例如《小摄影师》一文,通过学习课文里描写小摄影师的言行,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讲文明礼貌的思想。
        总之,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