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吕晶
[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吕晶
        哈尔滨市闽江小学   15009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前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展开精准备课,丰富预习形式等,以便在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融合中,带给语文课堂新的活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育实效。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语文;备课;微课技术
        语文学科是一门以抽象语言文字为主的学科,如果教师一贯使用传统呆板、无趣的方式为学生介绍语文知识,那么很难让学生感知到语文课程的魅力,体会到建构语文知识的兴趣。而现代教育资源的出现,为教师讲解语文知识带来了新的活力。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活动,科学地弥补当前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使得语文课程变得更有层次、更有活力,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健全发展。
        一、借助网络资源,精准做好备课
        备课活动是教师在正式展开教学前所做的准备活动,在备课中,教师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对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解读,也会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以便在有序实施教学活动中,提升整体教学的品质。然而,在先前的语文学科教学准备中,教师进行备课的依据,往往来源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以至于备课活动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很难让教师做出更为客观的教育安排。所以,在网络资源开始渗透进语文课堂后,教师也应当善于从网络中挖掘资源,做好语文课程的精准备课。
        例如,在《开国大典》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做好备课活动。在展开施教活动前,教师先对网络上的一些大数据报告进行检索,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以便客观地解读学情。其次,教师利用网络检索的方式,查找网络上同行对教材的分析材料,以便结合同行的经验,指出“分析文章情感、理清文章写作顺序”等,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紧接着,教师再对网络上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进行解读,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领整节课的教学活动。最后,教师再通过网络上的公开课视频,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从而设定更加精准化的教学活动,以便在按部就班实施活动中,真正地提高《开国大典》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案例可见,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备课活动,能够让教师更加客观地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从而精准化的设定教学活动,逐步提高整体课堂施教的品质。
        二、利用微课技术,丰富预习形式
        课前预习环节是一项强调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基于自身的素养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理解,并产生自己的想法。但是,在现代教育资源出现以前,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的自主预习资源只有课本和一些教育辅助类的资源,单一、枯燥的学习内容,会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自主预习产生抵触的心理,以至于降低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的效果。因此,在微课技术出现以后,教师应当主动地利用微课技术丰富语文课程的预习资源,促使学生在观看微课中提高预习的动力,提升预习的效果。
        例如,在《落花生》中,教师可以先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分析,指出本节课的生字词、文章中蕴含深刻道理的句子,以及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等,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之后,教师以上述内容为基础,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并按照未来课堂施教的顺序,进行微课中知识点讲解顺序的安排。同时,教师也要按照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对微课视频的总体时长进行控制。在微课视频制作完毕后,教师将做好的视频发送给学生,使得学生被灵动多变的视频吸引注意力,增强自主预习的动力,以便学生透过微课抓取关键信息,提高预习的效果。这样,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因为已经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认识,因此,能够迅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为有效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良好基础。


        可见,教师使用微课技术丰富学生的预习资源,能够打破传统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对自主预习活动提高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果。
        三、营造生动情境,增强学生理解
        在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文学素养较低,当教师单纯地利用课本展开教学活动时,学生会因为所学内容过于抽象,而降低理解的效果,以至于无法体验到作者笔下的精彩世界,感受到文章中的深厚情感。所以,在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妨借助媒体技术对抽象的语言文字进行可视化的处理,以便学生透过直观情境对文章中的意境进行感知,从而提高理解的效果。
        例如,在《盘古开天地》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媒体技术进行直观情境的创建,从而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效果。在课下,教师根据文章中的描写,进行网络资源的查找,检索一些网络上的视频和动画,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筛选和下载。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先将之前下载好的视频播放给学生,使学生被色彩绚丽、灵动直观的视频吸引目光,并对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为学生讲解本篇文章时,教师也要根据讲解的部分,为学生呈现视频中的相应画面,使得学生在图文并行中,对世界刚开始是一片混沌,盘古用斧头将黑暗劈开,以及盘古的身躯逐步变化为空气、云等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由此看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究,使得学生在理解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印象,从而增强建构语文知识的效果。
        四、布置课后作业,鼓励自主分析
        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很多学生都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往往都是按照教师的要求,直接对课本进行阅读,期望基于此完成学习活动。然而,在新课改教育理念中指出,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应当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对知识进行自主分析的素养,以便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也可以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和建构。所以,在实际为学生介绍了语文知识后,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信息的检索,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松鼠》这篇文章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中采用比喻、拟人等方式,对松鼠的吃食、外形、居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在字里行间中体现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在课堂上,教师围绕课本上的内容,为学生介绍作者笔下的松鼠,让学生对松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课下利用网络检索的方式,查找与松鼠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些内容与课本上的内容进行对比”的任务。在课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展开网络检索的活动,如有的学生搜索“松鼠种类”的关键词,从而认识到松鼠可以分为树松鼠、雪地松鼠等多个品种;有的学生则检索“松鼠吃坚果”的关键词,从而搜集到许多松鼠吃坚果的图片等。基于自主检索的方式,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与松鼠有关的信息,以便在与作者笔下的松鼠进行对比中,认识到松鼠的可爱之处,产生对作者的情感共鸣。
        可以看出,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检索的工具,进行知识的自主查找,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工具,从而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获得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教学具有积极的价值,在未来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继续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传统课堂施教的方式,以便在调整教学结构中,带给学生新的体验,真正地打造健全的语文课堂教育体系,唤醒语文课程的教育活力,提高语文知识的讲解质量。
        参考文献:
        [1]侯红英.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智库时代,2017(05):124-125+128.
        [2]张永忠,赵引弟.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181.
        [3]晏小平.浅谈如何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6):64+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