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庆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福建省 泉州市 3625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有效性教学成为越来越多教师所关注的话题,并成为教师一直研究的内容之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入手,并切实把握学生学的全过程,以此优化教学过程,并最终使教学呈现出有效性。本文笔者便以高中数学学科为切入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备课;课堂问题;生活实例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深,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以“注入式”的思想为主,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使得学生的学变得较为被动、机械,并且对学生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并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动作用,还能够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意识,从而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全面把握学情,完善备课过程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而在备课环节,笔者便需要在全面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完善备课过程。一方面,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另一方面,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现有数学认知水平,并以此为出发点,不断使学生的认知与教学内容建立有机统一,从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好充分准备。
以“圆的标准方程”为例,在备课环节,笔者首先分析学生的原有数学认知能够知道学生已经学习过圆的有关知识,然后分析这一章节内容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能够看出圆是特殊的圆锥曲线,因此,学习了圆的方程便能够为学生后续学习圆锥曲线的方程奠定基础。其次,笔者建立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水平之间关系,并分析得到:由于圆的方程这一节内容具有基础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便以“引导探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同时,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给学生创造一种思维情境,从而帮助他们从动手、动脑等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本章节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联系新旧知识,巧设课堂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助燃剂”。因此,教师应重视问题的提出。
其中,由于新知识大多数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教师便可联系新旧知识,并以此出示新问题,这样既能够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一定的空间,使他们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帮助他们自主完善数学知识体系。
以“等比数列”为例,为了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并使他们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推导,笔者首先以复习作为导入,并引导学生简单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数列的首项、公差、通项公式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入“拉面问题”,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即:等比数列的定义是什么?等比数列的项能为0吗?公比能为0吗?公比可以是正数?可以是负数?以此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原有认知思考这些问题,这便唤醒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并以此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自主,并最终以等差数列的概念为基础总结出等比数列的概念。
三、引入生活实例,构建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渗透到生活中。同样,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引入生活实例,使数学知识赋予生活化的色彩,这样既能够将课堂置于生活化的背景下,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此外,通过生活实例的不断引入,还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情感冲击,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自主,以此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以“指数函数”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笔者首先结合生活实例,提出:“某种商品的价格从今年起每年降低15%,设原来的价格为1,x年后的价格为y,则y与x的函数关系是什么?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函数关系是什么?”这样接近生活的问题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使得学生结合原有认知归纳、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可见,通过生活实例的不断渗透,既使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抽象的数学概念,还使得他们对指数函数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综上所述,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各个环节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从备课环节入手,积极分析学生的原有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同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现状入手,联系新旧知识,进而构建问题情境,使学生亲自体会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此帮助他们主动完成知识的构建。此外,由于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若使得教学活动变得有效用,便需要教师分析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使学生的学变得更加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志军.深度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75-75.
[2]叶伟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科教文汇,2015(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