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平元
湖南省湘潭县谭家山镇长岭中学411231
摘要: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数学教学逐步迈入到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展开全面改革以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展现出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并从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融入现实生活元素三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优化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优化;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直接体现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够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所以,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脉搏,主动地做出改革和创新,以全面推进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进而让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根本上的提升。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氛围是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和展示出来的环境状态,通常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情绪。过去教学氛围往往比较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彻底转变陈旧且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尊重和爱护程度,尝试与学生展开平等的沟通、互动和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逐步建立起和谐、宽松且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和消极心理,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致和动力。
例如,在教授《反比例函数》时,以往的教学氛围过于沉重,导致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所以,笔者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营造受学生喜爱的和谐教学氛围。上课后,笔者会主动与学生们沟通,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同时让学生们感受到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另外,笔者还会设置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给予学生们消化知识的机会,强化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个方法,学生们对数学课堂不在排斥,从而转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消除了学生们的抵触情绪。这样,笔者通过营造和谐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设备,革新教育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设备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创新知识呈现的方式,调动起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从而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自身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出发,使自己具备高水平的教学技术水平,从而可以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设备来辅助数学课程教学,对数学知识进行数字化、动态化的加工和处理,再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声音以及文字为一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直观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思维的相互转换,从而引领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时,本节课程的内容相对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促进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所以,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展开教学。上课后,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展示了几组图片,通过图片引出相似三角形,随后,笔者再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程的内容,对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进行深化,随着课程的推进,笔者再次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介绍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帮助学生们快速理解知识。这样,笔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设备,革新教育教学手段,加快了学生的理解速度。
三、融入现实生活元素,强化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去,所以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是符合其本质特点的,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同程度,让学生更具应用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拓展原本局限的教学思路和范围,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挖掘其中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素材和资源,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来,以实现生活化情境的还原,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能够以生活的角度和思维去理解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具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随机事件与可能性》时,本节课程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生活元素,通过生活现象来引出本节课程的内容。上课后,笔者先通过生活实例介绍随机事件,让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来分析其中的数学问题,随后,笔者再对随机事件与可能事件进行讲解,并引出更多生活中具有的随机事件。这样,笔者通过融入现实生活元素,强化了学生的用用意识。
总而言之,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提升是各个学科教育教学最为根本的目标,同时也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更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当予以不懈努力的价值追求。所以,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直面现阶段的各种问题、困难和不足,端正教学的态度、理念和思想,树立起科学的观念和先进的思想,把握现代教育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而通过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融入现实生活元素等策略的实施,来优化数学教学的过程,以直接且深刻地引领、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晶.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6):232.
[2]巩明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