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下)第18期   作者:韩建敏
[导读] 初中正处于青春期的萌芽阶段,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韩建敏
        新疆墨玉县奎牙镇中学  新疆 和田 848100
        摘要:初中正处于青春期的萌芽阶段,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面对课业与考试压力,初中生往往容易出现失意、沮丧、焦虑等心理特征。该时期亟需培养其自主意识,加强方法辅导。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调整学习状态,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逐渐养成。
        关键词:课前预习;初中语文;培养习惯;学习目的;空闲时间
        预习是学习与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重要方式。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教与学,教学效果也许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学生在毫无准备的前提下接触新知识,往往较难适应与吸收,容易导致学生的“听”跟不上教师的“讲”。而实施课前预习这一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也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人生意义。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与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离不开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而一个好的习惯能够受益终生。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获取的知识也并非都能够顺利消化。所以,自学能力的培养应当作为学习的首要任务,课前预习则能起到扩充学习时间、提高自学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牢牢抓住预习环节,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任务并采取上课检查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独立思考的意识。
        例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我布置了预习任务:一、识读生字词。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提前认识了“迸(bèng)溅”“琼(qióng)浆”“盘虬(qiú)卧龙”等词语,促进了阅读的顺利进行,也对快速拼写读记生字词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二、思考“作者笔下的紫藤罗花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个疑惑,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在原文中的相关语句上进行标注、圈画。于是,学生便掌握了提炼关键字词和语句的能力。学生预习后再跟随教师进行课堂学习活动,对于熟悉的内容相当于对知识的再记忆,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保持步调一致甚至超前步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倡导学生把预习这一方法长期坚持下去,习惯一旦养成,便终生受益。
        二、提前了解学习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的重难点往往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学生上完一堂课,往往不知所云,或是不善于自己挖掘、总结课堂上的重难点。抓不住关键点,做再多的笔记,学生的学习效果仍是事倍功半。

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简单知识点,同时结合辅导资料找到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上课时,带着自己存在疑惑的问题去听课,学生的听课精力就会更加集中。上课的时候一旦老师讲到自己预习过的知识,学生就会表现出踊跃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春》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课下熟读课文,总结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以往的教学结果显示,学生学习了《春》后只记得它的语言美,却不知美在哪里。当我采取预习针对性的问题后,往往学生脑海中能形成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知识画像。提前预习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自我认知,该记忆比单纯的听课保持得更加长久。当我提问:“诗人形容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为什么美时?”学生能够说出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的形状、稠密描绘得具象化。通过具体分析得出语言美的最终结果。在这一对比教学中,我发现预习所学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记忆较深,此外,带有目的性的预习更加高效,因此,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无目的性预习,学会引导学生正确、有效预习。
        三、合理运用空闲时间
        课前预习具有灵活性,拥有自由度。学生可以在教室预习,也可以在家预习。课堂之外的时间,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课堂上的所学若是不能及时吸收,日积月累,学生会产生不安、受挫甚至逃避、厌学的想法。如果能充分利用空闲的每一分钟,像晨跑、夜晚在家、课下十分钟等,学生准备充分了,学习的状态就会得到改善。
        例如,在教授《观沧海》这篇文章时,我提前布置了背诵和翻译的要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课前,班级里已经有一半学生会背诵这首诗,有效节约了课堂时间。当我问到曹操为什么会登山望海时,学生都能立刻说出此诗的写作背景,即曹操北征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听到学生如此回答时,我又问道:“诗人登临碣石,看到了什么?”借此问引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诗歌手法。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学生在自己掌握的材料和教师的引导下,做到了专注与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课前预习,促进了对时间的合理利用,也增强了对知识的可理解性输入。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开展课前预习具有重要教学意义,对增强学生自主性、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教师应当更广泛、更具有针对性地普及这一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师生受益于此。同时,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成长关键期引导,让预习成为长期行为,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助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优良习惯。课前预习对语文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也能应用于其他学科教学。因此,教师要一以贯之,成分利用,推动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毓.初中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8)
        [2]毛冬梅.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