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下)第18期   作者:高慧琴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落实,小学语文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兴趣培养以及能力发展
        高慧琴
        河南省新密市城关镇中心小学45237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落实,小学语文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兴趣培养以及能力发展。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授受式”课堂组织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不断的教学改革和摸索前进中,研究性学习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对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教材或者现实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项目,并通过查找资料、展开讨论等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学习的过程。相较于授受式教育,研究性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工作重心要放在对学生的引导、对课堂的模式的组织以及对学生研究结果的评价上。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学习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独立思维能力尚处于启蒙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时,要注重研究问题难度的适中,确保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对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研究性学习,研究对象的选取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进而提出研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草原》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内蒙古草原风光和民族习俗的记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塞外风光的特色以及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洒脱。当学生形成直观印象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草原”之旅以及情感体验。最后教师可以将“蒙汉情深何忍别”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去探究汉族与蒙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寻找“不忍分别”的原因。再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然后进行提问“驱使五位英雄视死如归的内在精神到底是什么?”并要求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探究。
        二、开展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探索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在划分小组的时候教师要遵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4人最佳,组成成员既各有分工又通力合作,起到取长补短协作互补的作用。教师需要根据研究课题为学生布置具体的研究任务,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研究资料,帮助学生得出最终的研究结果。

例如在学习完《长征·七律》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拟定课题“手绘长征路线,重温峥嵘岁月”。要求学生搜集资料,重温红军长征的路线,并将毛主席在长征期间作过的诗词整理出来,用以课外阅读学习。首先,各个小组的学生需要在A4纸上画出中国地图的轮廓,精确到各个省份;然后确定红军长征开始的年份以及地点,并以月份为时间单位,将红军的行动路线串联起来;最后将《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等诗词整理出来,并在地图上标注出创作时间。通过这一研究活动,学生一方面可以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以及课外阅读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掌握寻找信息、整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展示研究成果,相互交流促进
        在完成对问题的探究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要将在实践中收获的知识和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成果的展示形式要提倡多样化,可以小组集体展示,可以派代表进行论述,主要体现出学生研究思路。例如在学习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后,需要学生就“地球为什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各个小组的学生要从课文或者课外资料中找到对应的支撑。其中A组的成员找到了四条信息: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说明地球美丽壮观,符合人类居住生存的条件);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说明地球又是渺小脆弱的,需要我们的保护);3.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说明资源有限,需要杜绝浪费);4.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
        第二个星球(说明地球的不可替代性)。而B组成员则选择整合课文中的内容,写了一封给地球母亲的信,整合了课文内容的同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和呼吁。学生们在交流和互动中,实现了对环保问题的深入思考,研究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学生交流展示成果之后,教师要本着“重过程,轻结果”的原则,及时对学生给予鼓励评价。
        结语: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的过程,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语文知识的育人价值,从多维度展开丰富的教学实践安排,让学生在提升应试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占步红.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研究[J].神州,2018,(36):86.
        [2]范辉.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J].文渊(高中版),2018,(12):2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