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民 线婵娟
富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陕西省渭南市711700 富平中学 陕西省渭南市 711700
内容提要:古诗阅读题对考生来说是个难点,但只要善于动脑筋,充分利用试题提供的信息,就能化难为易。具体来说,不光要关注诗歌正文里的信息,还要关注题干、标题、注释和问题中的信息。
关键词:题干;标题;注释;细节
高考古诗阅读题对有些学生来说就是个痛点,那么高考古诗阅读题有没有巧解的办法呢?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试题提供的信息借力打力、就题做题。下面以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残春旅舍》为例来谈谈如何操作。
原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年-约923年):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它是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初看这道诗歌阅读题,考查的知识点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考生在赏析诗歌完成8-9题时却发现与以往做过的题不同。题干中提示这是一首“唐诗”,第8题提问中进一步提示这是一首“晚唐”诗歌;注释①中交代“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诗歌标题“残春旅舍”进一步提示这首诗是诗人在“残春旅舍”的所见所闻所感。综合以上信息不难分析出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1.伤春惜时之情;2.羁旅漂泊的愁苦和思乡之情;3.壮志难酬,理想难以实现的怨愤之情;4.忧国伤时之情。那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不是以上这几种呢?
注释②解释“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唐末,河南宣武节度使朱温控制了朝廷。为了便于实现其夺权的野心,他于天祐元年(904年)强迫唐昭宗由长安迁都洛阳。同年八月,弑昭宗立哀帝。又三年(907年),废哀帝自立。唐朝就此灭亡。韩偓深得昭宗信任,在迁都的前一天被朱温赶出朝廷,漂泊南下,最后定居福建。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闽地时而作,当时唐朝已经灭亡。诗人在羁旅途中通过回忆长安景物和往事,表达对故国故都深刻的眷念之情。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呢?
首联“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写诗人在残春一个夜雨刚晴的早晨,面对绿肥红瘦、满地落英的景象,恍然忆起了阔别已久的故都长安。一提起长安,自然使诗人想起被昭宗信任,作翰林学士时的得意情形,又自然的想起被朱温排挤,使他落魄异乡。这难言的种种情感,一时齐涌心头。“忆咸京”三字,是全诗的诗眼,领起以下三联。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吹着柳絮游玩。诗人构思巧妙,飞花、落絮本是常见极易引发诗人伤春惜时之情的残春景物,但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
特别是“抱”、“吹”两个动词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显得非常自然。故虽是残春之景却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颔联虽描写的是暮春之景却哀而不伤。
颈联“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旅舍中的寂寞愁苦。诗人心中有无限的悲苦,说不尽的怨恨,客中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用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愤。然而,几番的思考终未写成。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归净域”来为自己解嘲。这恰恰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真如同一重重愁阵一样,横亘胸中,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只能使人得到一时的麻醉,醒来之后,将是更大的悲伤。这更大的悲伤非但没有使诗人变得更加精神颓废、意志消沉,反而使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
尾联“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表达了诗人对大唐复兴的期望。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诗也好,酒也好,都不能排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想起往日在朝时的官帽,悟出了一条真理,他要好好保存这顶珍贵的官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尘埃污”指沾上尘埃,暗指投敌变节。言外之意是决不作异姓之臣,宁肯潦倒终生,也决不改变自己的气节,依附奸佞小人。想到这他不愁了,也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簪,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待眼明”,等待大唐复兴。他坚信大唐一定会复兴。那时,他就可以戴上“两梁”,别上“朝簪”,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为国效力了。
闻一多先生说:“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这首诗没有直抒悲凉之思,而是采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对往昔温馨的回忆来抒写今日内心之悲凉,更见其悲。
赏析《残春旅舍》、完成8-9题的关键在于考生能否从诗文提供的信息中分析出“唐朝已经灭亡”这个重要信息。文本在注释①背景交代中并没有点明当时唐已亡,只是说诗人当时流徙在闽地。但是从诗歌尾联“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中可以看出,诗人随身携带着“两梁”和“朝簪”。一个京官被迫流徙到闽地,正常情况下,他是不能带走“两梁”和“朝簪”的。他能随身携带,要么国家正处于剧烈动荡时期或快要灭亡,皇帝都逃命去了,无处上交;要么是国家已经灭亡了,不用再上交了。诗人是被朱温赶出朝廷的。诗人离开的第二年朱温杀了唐昭宗,立哀帝。又过了三年,废哀帝自立。唐朝宣布灭亡。诗人写这首诗时,唐朝已经灭亡。虽然背景中没有交代,但是诗人在尾联中已经做了暗示。“两梁免被尘埃污”中的“梁”,注释③解释说“梁:它是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说明“两梁”是官帽名。《唐诗鼓吹》的注释中说汉代“秩千石,冠两梁”。“拂拭朝簪待眼明”中“朝簪”,注释④解释说“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尾联中诗人写自己擦拭“两梁”和“朝簪”,说明“两梁”和“朝簪”在他手上,睹物思人;“待眼明”等待大唐复兴,进一步暗示唐王朝已经灭亡。如果考生调动已有的古文化常识能从尾联中分析出唐亡的信息,那么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就容易多了。
这道古诗文阅读题对考生备考的启示主要有三点:
一、拓宽阅读面,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水平和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在古诗文阅读过程中,除了广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外,还要大量积累古文化常识。
三、了解各类古诗文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积极储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答题术语。
另外,赏析诗歌不光要善于从诗歌标题、注释、题干和提问的问题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分析意象的同时还要仔细留意诗歌描写的细微处,因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地方恰恰就是细节,这也正是诗歌的感人之处和独特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唐霏霏.符号论美学对高职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0,000(011):67-69.
【2】罗茜敏.以能力为轴——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分析及教学启示[J].教育与考试,2019(6):61-65.
【3】袁凤英.朱子读书法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启示[D].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