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育人“磁场”,实践人格养成教育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   作者:王益鑫
[导读] 讨论制定一堂好课的标准,统一认识,实现全员育人;
        王益鑫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桥中学
        摘要:讨论制定一堂好课的标准,统一认识,实现全员育人;约定构建静悄悄的课堂文化,相互关照,做到心中有人。整合校园环境育人资源,细节标识、课程整合,实现全景育人。班务研讨确定班级文化,集聚智慧,协商解决,实现全科育人。学校一日常规延伸至家庭,家校对接,协作共育,实现全景育人。
        关键词:人格养成教育;育人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是我校的办学思想,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我校养成教育特色实践历经了十年时光,这么多年实践下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行为大多是遵照“行为标准”来做,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我们一直倡导的“有礼有序”定位的只是外部的标准,“有礼有序”应该是落实育人的途径。育人应该有更高位的目标,所以我们组织讨论重新定位了育人目标,把行为养成教育上升为人格养成教育,把“健康身心,健全人格”作为学校育人的核心目标。“健全人格”包含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环境;能广泛地与人交往,并及时调整和处理好人际关系;能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保持心理平衡;能在学业和事业上不断取得进步。
        正如《俗物与天才》一书中指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人格的整体发展”。的确,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着眼点、立足点都应该是—人。基于对教育本源的认识,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学校的一切都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制度的修订、课程的开设、活动的开展、项目学习的研究、设备的更新、环境的打造等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助于人格养成,并将这一思想深入到每个老师的心里,落实到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我们构建了“全员、全景、全科、全程”的强大育人磁场,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再是零敲碎打的,而是有体系,有方法,更是有成果的。
        一、全员育人—头脑风暴形成统一认识
        1.讨论制定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学校成立了“课堂教学改革指导中心”,组织全校老师讨论,我们认为:一堂好课不应局限在教学重点把握,难点突破,教师教态仪容,板书设计,而是首先关注健全人格的养成。通过不断讨论、修正,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关注良好的学习品质。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就是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问导教学”中我们格外强调坚持力、自控力、专注力的培养。
        凸显学习兴趣与能力。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能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课堂上创设的情境能否超越教材,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关注发散思维是我们评价好课的标准。这是也让学生成长为有个性的独立人的必备条件。
        2.约定构建静悄悄的课堂文化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写道:课堂应该是静悄悄地革命,只有在安静的课堂中,学习才会发生;只有在安静的课堂中,学生才能相互间关注、关照。安静的课堂是培养学生文明素养的重要阵地。
        在佐藤学先生的理念指引下,我校老师和学生从手势、语言、互动、走动、时间等方面进行了约定,以期培养心中有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1)手势约定育人于无声
        手势约定比较简单,不但利于老师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可节约时间,提高合作效率。比如:“同意”的手势——打开拇指和食指,做“√”的样子,表示赞同发言人的观点;“不同意”的手势——中指叠到食指上面,交叉,大致呈“8”字形,表示我有意见、反驳等。
        (2)互动约定育人于无间
        互动离不开倾听和表达。我们要求在倾听时要求做到姿态关注——提取概括——判断对照。

倾听时要看着发言人,对发言表示关注;倾听中要学会提取关键词,做好记录,概括主要内容;倾听中还要学会判断,并不断对比自己的想法,及时请教交流。我们的课堂能够从发言者、倾听者等学生的多重角度出发,来指导他们如何说、如何听、如何进行补充和互动,对人家提出意见时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怎样站、怎样上台,这样的细致行为才能真正为他们的人格养成服务。
        (4)走动约定育人于有形
        首先,确保活动中人人都有合适舒服的身体空间和心理空间。合作或展示成果时小组占位合理,调整位置快捷。在六人组的活动中要求学生进行桌椅板凳的调动,以确保每个同学都有合适的空间。其次,确保活动不破坏集体的学习秩序。要求“人离凳进”(人离开了,把椅子推到桌子底下),“最佳线路”(下位置时走的线路既省时又尽量少打扰人),站在讲台上的同学不能挡住讲台下同学的视线等。
        (5)时间约定育人于有序
        一节课40分钟,课前课后一分钟关注从仪容仪表、精神状态、文具准备、桌椅地面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准备,学会整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有序的行为开始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看似简单的约定背后是课堂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间真诚平等,学生不会因为迫于压力而隐藏自己的问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大家都能心领神会。这样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赖以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的基础。
        二、全景育人—校园环境整合育人资源
        学校构建里六大主题文化区:自然科学探索区、乡土学校体验区、运动休闲感受区、文学经典品味区、魅力班级展示区、生活艺术创造区。
        精致的校园环境,处处移步异景,非常美丽,在这样的校园中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熏陶。
        校园环境要为人的发展服务。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格养成教育的目标,我们着力将校园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将百果园的果树按年级进行了划分,每个年级按照分到的果树进行课程整合研究,在果子的成熟季举行成果汇报,期待着学生们经过六年的课程整合学习、活动体验,锻炼他们的胆量,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进行类似项目学习的活动。
        三、全科育人—班务研讨确定班级文化
        德育教育,绝不只是班主任的事,也不是某科老师的事,而是所有学科老师都要做的事情。如何将所有学科教师的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我们通过班务研讨这一平台,集聚学科教师的智慧,共同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班务研讨一般两周一次,形式分两种:一种是班级所有教师共同研讨,这种形式比较正式,另外一种是某几科老师针对班级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与班主任进行探讨,形式上比较自由。
        四、全程育人—学校一日常规延伸至家庭
        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行为内容体系——福娃在校一日常规八块。“文明进校”“物品摆放”“环境卫生”“两操集会”“课间休整”“文明就餐”“午间阅读”“有序放学”八个板块,串起了福校学生在校一天的常规行为线索,形成了我们学校不同时段的文化景象,让福娃行为能落地。每个方面都制定了细化的标准。
        我们积极与家庭、社会对接,将学校里学生养成的优秀品格,带到家庭、社会上。通过家校联系本以及各种网络沟通渠道,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品格养成。能主动整理房间,自己制定房间整理的标准;每周能为家庭成员学做一道菜,并能收拾好厨房卫生;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认真阅读课外书,能积极主动预习、复习,自己制定对学习的评价方式等等。
        春去秋来,几载春秋,匆匆而过我校的教育改革之路从未停歇。从最开始的养成良好习惯到现在的人格养成,我们的育人环境在不断完善,育人途径在不断拓宽,育人目标在不断提升,“全员、全景、全科、全程”的育人方式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磁场。福娃“自主、友善”的品格逐渐养成,“会思,乐思”的学习品质逐渐形成。追梦路上,我们继续勇敢前行!
        【参考文献】
        【1】第12期《中小学管理》 《在细节中涵养学生的精神长相》 宋兴明
        【2】《教师的挑战》、《静悄悄的革命》 日本 佐藤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