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蝶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
摘要: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指的是教师在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和根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做好选题指导,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提炼出了“引题”、“出题”、“筛题”、“炼题”四步指导,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做到适时适度适当的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选题;方法;学生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研究性学习中,选题是整个研究过程中的起步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题的选择、确定,不仅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深度,还影响着整个课题的成败。因此要做好研究性学习,首先要选好课题,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好选题。
一、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方法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而目前部分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的方法指导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替代型”指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从事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在选题阶段,不管是选择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制定实施计划、论证实施方案等方面,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包办替代,看到学生遇到困难,急于插手干预,总想着把教师的思维和做法直接复制给学生,导致学生减少或丧失思考和锻炼的机会。
2.“放羊型”指导,忽略学生的年龄特征
初一学生,学习有一定的自控力,但不能持久,所以选题要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知识和方法也有一定的积累,但广度和深度都还有限,容易碰到困难,所以选题把握好难度;学生积极上进,但也容易受挫,需要教师及时鼓励疏导。
3.“结果型”指导,无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看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学生在选题过程中,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观察自己、自然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思维碰撞过程;题目的锤炼与活动计划设计,是学生锻炼推敲能力、精益求精精神以及厘清表达思路的过程;与同学交流合作,是一个锻炼沟通表达能力,养成团队合作精神的过程。
针对以上研究学习选题阶段中方法指导出现的偏离,笔者结合几年来自身参与指导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思考和探究,提出了选题阶段方法指导的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方法指导的实践和思考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阶段,包括“引题”、“出题”、“筛题”、“炼题”等四个步骤。要突出一个中心——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主体,学生是这个过程的创意者、选择者、设计者、锤炼者;要掌握一个尺度——教师的辅导尺度,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启发者、协助者,做好适时适度适当的指导,点燃研究性学习的智慧火花。
1、“引题”指导,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想提问
所谓“引题”,就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触动学生潜在的好奇心,自主的去探究周围的事物。
(1)了解学情,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好渗透性引题
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所增强,但与成年人相比还有较大距离。他们的思维还是不全面的,理解和表达也是浅层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已经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提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表达自己的问题等,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主动质疑、探究的意识,做好渗透性引题。
(2)走进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好针对性引题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分析探究能力等的过程。
2、“出题”指导,点燃学生提问的思维——会提问
“出题”就是提出问题,教师通过指导方法,如情境创设法、模仿创新法等,点燃学生的思维,听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形式,把问题提出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合适的情境,创造适当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愿意投入学习,并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探究,并勇于表达自己。研究性学习问题的提出,也可以通过情境创设,进行体验性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
(2)模仿创新,提出问题
模仿别人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增强模仿能力。模仿的同时也要学会创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散自己的思维,创造性的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新的问题。
3、“筛题”指导,助力学生选题的决断——能选择
“筛题”指的是筛选题目,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有些是缺少研究的价值,有些是缺少可行性,有些还违背了科学性,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理性的分析,正确的选择。
(1)价值性:
所选的课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符合自身的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程度的独创性和新颖性,能启发他人进一步去思考,能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能培养培养自身的观察分析思考等能力,塑造正确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2)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有条件有能力把想法变成现实,其实课题研究常常会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老师可以在和学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修改和限定,使研究的问题更加集中且清晰,可操作性强。
4、“炼题”指导,提升问题为课题的思路——会提升
(1)题目锤炼,把问题转变为课题
对参加研究性学习不多的初一学生来说,把问题转化为课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研究的对象,突出研究的焦点,明确研究的方向,使研究的课题大小合适,难易恰当,使后续的研究不至于中途夭折,能有序的开展。
(2)实施方案制定并论证,打开课题研究的思路
研究性学习,在确定研究的课题后,也离不开制定并论证一个有效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研究的起因、研究的时间和步骤,成员间的分工合作,研究的预习目标、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条件分析等。
三、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方法指导的意义
1.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研究学习选题过程中,开展“引题”、“出题”、“筛题”、“炼题”四个步骤指导,保护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提问题的方法,并选择合适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有序的开展选题,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接触社会、自然中,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新想法新创造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2.搭建舞台式的指导,锻炼学生的能力,塑造健康的情感
选题过程中的指导,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监控者、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给学生搭建一个舞台,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究表达。在疑惑与困难面前,不断调整自己,征服困难,努力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用适当的语言,合理的文字,描述自己所提问题的价值性与可行性等。同时学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发展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3.方法指导的研究,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选题阶段方法指导的实践和思考,促使教师深入的去钻研研究性学习,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真谛,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科学精神、科学品格的指导。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促使教师继续学习,了解各个年龄段不同孩子的心理,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和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欧益声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