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国家富,必先教育强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   作者:汪艳丽
[导读]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教育的定位、
        汪艳丽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西周中学    713800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教育的定位、工作目标以及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等进行了深入阐述。在习近平的阐述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梁启超曾在《中国少年说》中写道:“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回顾过往,千百载以来,长江后浪赶前浪。在这些层层叠叠的浪花中,下一代人的素质、下一代人的能力往往对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力量。在人才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今,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使我们帮助学生塑造更加健康、完善的人格,使他们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还能使国家在开发人力、培育英才的同时凝聚人心、造福于民,使我国在未来获得更好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还能助力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和谐的生活状态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可以说,大力发展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当务之急。
        教育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才能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发挥教育的价值呢?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以及“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等。这些建议不仅为教育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奋斗、努力的方向、目标,也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一系列值得借鉴的思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想要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就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先进教育理念,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情怀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常抓不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培养一大批怀有强烈爱国之心、报国之情的有用之才,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
        然而,教育从来都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孤军奋战。

我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家长、社会人士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当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孩子、带动孩子,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创造、建立一个更好的环境氛围,让他们在正确、科学的引导下更加快乐学习、更加健康成长。
        记得在很久之前,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他经常会谨慎且谦卑地对我说:“老师,我没啥文化,孩子就摆脱你多照看了。”或者“老师,这孩子调皮捣蛋,您尽管看着收拾,别让他出啥大事就行。”说完这些后,家长就会如释重负地转身离开。看着他们匆匆离去的背影,想想他们的叮嘱,我总会觉得有股莫名的压力扑面而来。
        其实,我不止一次地告诉他们,教育不是教师一方面的事情,家庭、家长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中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重任。只有家长与教师联合起来,才能给予学生真正想要的帮助,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更大的进步。每当我将这样的想法说出口时,就遭到某些家长的反驳:“啥都要家长操心,要你们老师做啥呀!再说,我们文化水平低,也帮不上呀。”然而,随着家校共育等教育理念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家校共育理念作为家长会的重要内容来宣传,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意识到自身不足之处后进行了积极的自我改变。如今,即便我不主动去说,他们也会经常向我询问孩子的在校状况或者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告诉我。在这种倾力合作下,我不仅帮助了很多孩子及时摆脱了负面情绪,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未来生活和学习中,还和家长结成战略同盟,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战友。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助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活动之中。在他们的努力下,无数被迫离开校园的孩子得以重返课堂,紧紧把握住了这次改变命运的契机。
        在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中,我看到了一个个生于贫困、长于贫困的孩子凭借教育摆脱了贫困,也看到了一些学业有成后却放弃繁华都市优渥生活,重返家乡的孩子,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带领着家人、乡亲们在家乡搞发展、谋致富。就这样,一个带动了更多的人走出了贫困,走向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我曾经问过这样一个孩子:“留在大都市不好吗?为什么非要会这儿里来呢?”他的回答令我毕生难忘:“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希望这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我也想把它建设得更加美丽。”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或许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在教育的指引下,他们刻苦求学,奋发拼搏,直到走出了贫瘠的家乡,然而,也是在教育的引导下,有所成就的他们又毅然决然地返回了这片生、养自己的家乡和土地。
        如果这样的教育再多一些,这样成功的教育再多一些,我们又何必担心祖国的未来处境和未来发展呢?常言道:“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想要国家变得更加美丽、富饶,我们就必须重视发挥教育的力量。作为承担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我们更要率先垂范,努力联合各方面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铸造良好环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