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变拓宽思维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   作者: 梁波
[导读]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里发现学生对课本的例题掌握得很好,
        梁波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高新区第一小学   528222
        摘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里发现学生对课本的例题掌握得很好,但当在单元或是期末检测中遇到有关题型的变式题时往往容易出错,得分率不高。只有在数学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注重例题的变式学习,把“一题多变”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变出花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一题多变 拓展 思维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发思考,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注重例题的变式学习,把“一题多变”作为问题的切入点,提升、拓宽学生的思维。
        一、以新变旧,激活思维
        孔子说“无欲速”,因为“欲速则不达”。他强调学习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利用“一题多变”就能很好实现这个目标。
        例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用方程解决问题时,通过以新变旧激活思维:
        上课伊始,通过课前3分钟复习有关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式、解决问题变式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变式一:梨每千克2.8元,买2千克一共要多少钱?
单价×数量=总价    2.8×2=5.6(元)
变式二:买2千克苹果一共要4.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元?
总价÷数量=单价      4.8÷2=2.4(元)
变式三:苹果每千克2.4元,梨每千克2.8元,苹果和梨各要2千克,一共要多少钱?2.4×2+2.8×2=10.4(元)
        我们可以通过单价×数量求出总价,也可以用总价÷数量求出单价,那你能说说第三小题的等量关系式吗?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10.4元,非常棒!那老师把这道题修改一下,变成今天学习的例题:苹果和梨各要2千克,一共10.4元,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元?你会算吗?请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后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学生通过以新变旧,激活了思维,很快找到以下的解决策略:
策略一:用方程解答
(一)解:设苹果每千克为X元            (二)解:设苹果每千克为X元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10.4元              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
2X+2.8×2=10.4            (X+2.8)×2=10.4
               X=2.4                        X=2.4
策略二:用算术方法解答
(一)10.4÷2-2.8=2.4(元)       (二)(10.4-2.8×2)÷2=2.4(元)
        这样通过“一题多变”以新变旧的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促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刻性。
        二、借题发挥,拓宽思维
        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真正发挥教材中例题、练习题的作用,拓展学生思维,提升能力?只有根据例题进行借题发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恰当地对它进行分层变式、拓展、引申,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和解题欲望,培养钻研、探索、创新的意识。
        例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用方程解分段计费的解决问题时:
        先呈现主题图,学生审题、独立思考、分析,清晰知道分段计费的规则3km以内7元,超过3km,每千米1.5米,不足1km的按1km计算,并得到解决方案应付:7+1.5×4=13(元),接着通过借题发挥,变数字、变事情,让学生由此及彼进行同类变式题训练,及时巩固算法,拓宽思维。


        变式题一:(变数字)
        爸爸坐出租车行驶了9.8km,5km以内8元,超过5km,每千米2.5元(补足1km的按1km计算,爸爸要付多少钱?
        这道题只是在原题的基础上改变了数字,让学生能用刚学到的方法解决问题,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算法。
        变式题二:(变事情)
        1.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鼓励节约用水,采取按月分段计费的方法收取水费。12吨以内的每吨2.5元,超过12吨的部分,每吨3.8元。
        (1)小云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1吨,应缴水费多少元?
        (2)小可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7吨,应缴水费多少元?
        这道题把算车费换成了算水费,分段计费的方法一样,但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特别把(1)(2)两个条件改为11吨与17吨,11吨不需要分段计费,因为11小于12,缴费直接按每吨2.5元计算2.5×11,而17大于11,需要分段计费12吨按每吨2.5元计算,超出的5吨按每吨3.8计算2.5×12+3.8×5.
2.五年级一班35人照合影,合影定价27.5元(含5张照片)加印一张2.5元,每人一张照片,一共需要多少钱?
这道题变成了算照片的钱,关键需要理解一共需要多少钱:合影定价+加印的钱=总钱数,让学生理解在不同情景、不同事情都可以采用分段计费的方法来计算。
        通过借题发挥,适当变换、拓展,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注重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转变到注重让学生“会学”知识、掌握方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宽思维。
        三、举一反三,提升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引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借题发挥结束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顺势引导学生对原题、变式题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掌握解决一类题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升思维。
        例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解决问题时:
        先出示题目,让学生自行读题、找出已知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独立解答后交流算法,教师点拨,得到两种正确算法。
        方法一:先求出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14÷12≈1.167=116.7%116.7%-100%=16.7%
        方法二:先求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的多多少?再求多的部分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14-12)÷12≈1.167=116.7%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之后,教师点拨、小结方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可以用(大数-小数)÷单位“1”,然后再次对例题进行拓展,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升思维。
        (一)变问题
        我们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减少百分之几?“
        这道题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计算?让学生理解变件没变,问题变了,但是无论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是少)百分之几,都可以用(大数-小数)÷单位“1”来计算。
        (二)变条件
        1.我们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这道题和例题相比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计算?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问题没变,仍然可以用公式(大数-小数)÷单位“1”来计算,只是这道题更简单一些,条件已经直接告诉我们(大数-小数)的差了,所以可以用相差数÷单位“1”来计算。
2.我们实际造林从原计划造林的12公顷增加到14公顷,增加百分之几?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这道题与第1小题比较,条件有区别:第1
小题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2公顷,”2是相差数,第2小题:“增加到14公顷”,相差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要求相差数,其实就是例题,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同样可以用公式(大数-小数)÷单位“1”来计算。
        一题多变,可以变出花样,让学生脱离以题论题的思维模式,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2.张长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行动研究》
        3.2019.11《中学数学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