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丹(撰写) 李怡(指导)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第一教育集团一小校区653407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老厂中学 653407
前期“公益活动”强化对学校和教师育人工作的支持力度,我为能参与此次活动而高兴。同时我觉得,育人也包含育师。有很多教师,特别相对年轻的教师期待各方面才能得到迅速提高,而有些拥有丰富经验的有个人特色的教师,随着退休或其他原因,把多年经验和特色这些特殊的资源浪费了,没有得到传承,殊为可惜。为了“教海拾贝”,我特此撰稿。
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拥有丰富的管理技巧,在工作中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当他们离开教育岗位,他们的经验也被悄悄带走,没有传给其他教师,我觉得这是遗憾,也希望他们吧“绝招”传给年轻教师,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为此,我尝试这样做,也想请所有具有“绝招”的教师把经验整理出来。一篇论文(或文章)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我把经验介绍一下:
一、抓住思路整理成文
要写一篇论文,需要自己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注意思路的拓展延伸。当遇到问题时,还要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分析,论文的形成多种多样。
1.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以《年月日好记歌》为例说说形成过程。
年月日好记歌
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天,
现在我也记住啦。
闰年二月二十九,
平年二月二十八。
年份能被四整除,
它呀一般是闰年。
如果遇上整百年,
四百的倍数才是闰年啦。
刚开始,为了上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年月日》这个教学内容,我想到编写歌诀,刚开始我总结内容是: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现在我也记住啦。闰年二月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
当时觉得读的时候感觉虽然不太完整,但是已经把每年的年、月、日、平年、闰年关系整理完整,总体上还满意,教了两届低段(6年)后,我想到自己总结的只是平时年份的规律,没有体现整百年份的知识,就根据教材注释内容加上:年份能被四整除,它呀一般是闰年。如果遇上整百年,四百的倍数才是闰年啦。并补上题目《年月日好记歌》。一直用到上届,我听关于年月日为教学内容的数学竞赛课时,一位老师讲到她认为腊月是十二月,十一月可以算是冬月。我联想到寒冬腊月这个词,既然课本中十二月是腊月,那么十一月的确可以看做冬月比较合理,而且“冬”与“腊”对应,就把“四、六、九、十一三十天”改为“四、六、九、冬三十天”。这样,《年月日好记歌》终于形成。
2.探索发现久悟得道
我认为,一篇论文的要注意构思,要选择教育教学或管理中有特色或突出的问题加以分析,思考解决办法,再把整个过程整理后写出来就行了。比如我在给某届一年级新生上课时发现,那一班很多孩子没有纪律意识,非常活跃。一上课,还没坐稳,有的讲小话(甚至有的声音很大),有的在座位上转去转来,有的东摸摸,西抓抓,经常有小朋友会在教室里到处跑。
有个小男生钻到课桌下吧课桌拱翻,刚好有一个小女孩因为在乱跑被我拉住批评,等允许她回座位时,她竟然笑眯眯的两手放在头顶,装扮成调皮的小兔子跳着回去,全班笑成一团,非常“热闹”。等我大声喊了安静下来,没几分钟又恢复原来的“热闹”。我们班是临时调到学校办公楼一楼,这个状况使我焦急万分。我突然想到讲故事可能会有效,就想办法再次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看到孩子们非常喜欢,个个很专注的样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马上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鼓励,并宣布:以后大家上课时遵守纪律就可以奖励故事。从那以后班上纪律就改好多了。后来,每当孩子课堂上表现疲惫或学习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就停下来讲一个不超过2分钟的小故事,内容多数以班上孩子出现的问题或好事冠以小猫小狗的童话,再让几个孩子评价。有时还让出现错误的孩子分析童话中小动物犯了什么错,错在哪里,该怎么做才好。这样,既解决纪律问题,又达到教育管理中正确引导作用,还缓解了学生课堂疲劳问题,起到多重良好效果。
3.奇拳怪招秀出真果
无论什么学校,什么班级,教师都会遇到一个头疼问题:上课时有孩子不专心,特别纪律意识差的班级更让老师揪心。我就记好孩子分心时的表现,在自己转身写字或做事时,不点名说出他的毛病,再用眼睛的余光观察他是否改掉,如果还不知道改掉,就边做事边点名批评,所有孩子非常惊奇:老师有后眼,我们做什么他不转身都看得见,老师太牛了!这个方法对于毛病多的孩子的警示效果更大。不过,这招要防止教师没看清楚,因为误判批评出错或者穿帮的现象,让小朋友识破。当这个经验反复使用,觉得使用效果比较好,我就把这个经验写成一篇论文《善意的欺骗也是爱》发表于《教学与研究》期刊发表。
4.全新角度精心思考
平时生活中,人们总爱说:心灵的碰撞会产生爱的火花!我刚开始听到时感觉很新鲜也很烂漫,也曾经当做经典句子引用。但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慢慢对心灵的碰撞产生不适,觉得师生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还有所有的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不但不会产生爱的火花,反而会产生彼此心灵的隔阂,进而产生心灵的对立,不如像春水滋润学生的心田!于是,我根据换一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想法写出教学随笔《心灵的碰撞》发表于《语文课内外》。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论文的产生,都是平时用心收集素材,再进行分析整理,撰写出来,这是经验的积淀升华过程。这个过程有点像哲学中讲到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想靠瞎编乱造创作的作品实在是污染他人耳目,一个人都看不上;像靠偷盗别人作品组合出来的“作品”是四不像的东西。被查出来没有什么好结果,现在到处披露,要承担各种责任,得不偿失。只要是自己经验的结晶,就大胆的发表,让同仁学习借鉴。当然,也不是别人的经验一点也不能使用,“盗”亦有“道”。如华应龙老师来玉溪授课并开讲座时,他的批评艺术——四步批评法让我佩服,不但运用于自己平时教育管理中,在写论文是也整理介绍了。
二、选择素材提炼成文需注意的问题
要想得到有一点质量的论文,我认为要注意几方面:首先,细心搜集素材。无论是教学活动,与同事、家长、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教学研讨等得到的信息都要加以留意。感觉有用的素材,把它记录下来,一时不能记录,在头脑中回忆一遍,有空时再记下来。也可以用手机拍照或录像,以后觉得无用就把它删除。其次,在觉得合适的时候,按需要把平时素材再看一遍,在头脑中梳理一下,写论文时就可以信手拈来。第三,初稿完成,要反复看是否有错别字、语法错误、论据不充分或引用不当、段与段之间内容的衔接生硬、整篇文章虎头蛇尾等毛病,反复进行整篇润色,使其更加丰满。待完成后把论文抛开一下,在头脑清醒或似乎淡忘之时又用全新的心态分析所写的论文,也许会从另一个角度发现问题,或有新的观点、新的认识、新的思想,有时甚至会推翻原来的某些看法。这样,论文的质量就会得到提高,最后达到自己满意的地步。
总之,无论写什么,头脑中要以:“沉淀筛选提炼升华”的思维过程对待,反复锤炼,就会得到满意的作品。而广大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们,请放下顾虑,把所有经验都总结成文奉献给新一代教师,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吧!
作者简介:李志丹:1968年1月27日出生,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人,新平一小高级教师,一直致力于小学低年级教育管理研究。多篇作品发表在《西南素质教育》、《语文课内外》、《教学与研究》、《玉溪教育》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