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俊妹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富川高级中学 广西 贺州 542700
【摘要】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等特点的学科,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涉及到了社会、自然、人文等多个方面,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要有开放的空间。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只是在课堂中进行,而新课标提出了阅读教学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提倡“生活化”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的范围是广阔的,不能仅仅限制在课堂四十分钟或者基本语文教材中,要注意拓展和迁移。因此,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范围,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这就需要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做好引路人的作用,而教师的问题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引领学生的思维。以下从五个方面来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维度。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一、设问要抓“高度”
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了如指掌,能够利用主要的、关键的、统领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把握,从而实现“大处着眼,高屋建瓴”的效果的统筹者、引领者。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以思想性见长的,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就是要体会其在简短的篇幅里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性和批判性。据此,我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
1、“祝福”是什么意思?鲁迅先生笔下的“祝福”的内涵是什么?小说开头写到“祝福”,哪里还写到“祝福”?祝福景象的描写说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我们的主人公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么祥林嫂的命运会怎样呢?抓住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提问:肖像的变化背后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试想一下,祥林嫂生活在今天,她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
这样,围绕着这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本文的主题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二、设问挖“深度”。
挖“深度”,指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思维的难度,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必修1写人记事单元中极为经典的散文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选入中学教材反映“文革”时期人们生活现状的散文。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
1、小狗包弟是一只怎样的狗?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包弟有什么样的遭遇?
2、小狗的主人巴金先生,送走包弟后,他又经历着怎样的内心挣扎,有着怎样的深刻反思呢?说明巴金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革”中的惨痛比比皆是,比如老舍、傅雷都是受迫而死,但作者没有选取这些事情,却写了一条小狗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狗包弟》是叙事散文,作为-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语言质朴无华,文风简单,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在字里行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忏悔之情。通过教师问题的引领,学生在对语言的细读、体味中,读出文本语言的深意,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理解和感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不仅深化了这种自责忏悔之情,达到情感的高度共鸣,更在不断的解读和共鸣中立体地呈现了巴金其人,这样,作者高尚的人格也在熏陶感染着学生,培养了他们独立的人格和伟大的情怀。
三、设问要有“梯度”。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不仅要抓“高度”、挖“深度”,还要关注学生的先前经验和智力水平,为促其深入思考提供辅助。
这一点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充分关注学情,从学生的认识起点出发,帮助其由低层认识向高层认识过渡。切不可为了追求设问的“高度”和“深度”而急于求成,违背学生认知的规律,使教师预想的“高度”提不上去,“深度"挖不下去。这里的“梯度”,正是在为文本“高度”的建构和“深度"的挖掘搭梯建桥。教师在这里起到支架的作用,问题在这里起到坡度的作用,引导学生从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过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的不朽的名篇”。但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看似矛盾的题目作为引领教学的核心问题,学生对此的理解比较困难,在深入阅读课文之前还不能明白题目的用意。于是,将这个关键问题分解为三个小题:
(1)本文写的“新闻事实”是什么?
(2)作者的“主观倾向”是什么?为何要表露强烈的主观倾向?
(3)作者的“主观倾向”是否损害了“新闻事实”?
通过以上问题的引导,就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沿着这几个分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就能渐渐走进作品的深处。
四、设问变“角度”。
设问变“角度”,是指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尝试变换设问角度,以问题的“新”和“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里特别强调问题设计的创新性。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变换角度,恰如其分地制造点“新奇”和“意外”,避免提问的模式化、固定化。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作为一篇经典的议论文,我们一般的阅读顺序是先理解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内涵、实质及危害,然后再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实质及做法意义,这样,一篇文章的内容也就大致可以把握了。这种解读方式当然也无不可。
但是,换一个思维角度,从课题入手,我们通过找到关于拿来主义的内涵的句子,如“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一句,关注“所以”二字,我们可以设置简单的问题,如:
(1)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要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2)对待“大宅子”有哪几种错误及正确的方式,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写作思维特点叫作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去探究文中在论证过程中运用的因果论证,先驳后立,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辩证思维等等论证方法,这样,我们就把文章的解读最终变成一场“思维教学”,针对每一个“思维点”,将其还原到“语言(词句)”上,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语文教学虚空无效的潜在弊病。
五、设问拓“宽度”。
设问拓“宽度”,既是指学生课外学习的宽度、资料涉猎的广度,又是指学生学习活动的宽度、能力发展的广度,特别强调学习资源的丰富与整合。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更关注问题的牵引性和辐射性。
《边城》作为乡土抒情文学的代表作,集中表现出了人性之善和人性之美,其中也蕴含了一抹忧郁、哀婉的色彩,笼罩着悲剧的气氛。选文主要以湘西当地独特的风俗美为背景,以翠翠为核心,表现她与爷爷温暖的亲情和与傩送朦胧的爱情,于自然和人事的描写中隐伏着一丝悲痛,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方式的深入思考。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抓住一个“端午”、一条“鱼”、一座“城”来设计问题。如:
1、本文着重描写了哪一个节日?写了几次端午?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课文主要出现了四处“鱼”,它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有什么特点?
4、边城如此之美,翠翠以及包括爷爷在内的这些人如此可爱、善良,作者为什么要赋予《边城》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呢?
四个问题,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没有仅就此文谈此文,而是拓开了教学视野,引导学生去全本阅读,从而更深刻的把握文章的人性美、人情美,体会小说中隐伏的悲痛。
总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和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广大的语文教师互相配合。老师通过从深广等多维度对课文的多方琢磨,提出一些或有“高度”或有“深度”,或有“梯度”或能变“角度”的问题,在张弛有度的提问及学生的积极思考及回复中引领学生不仅快速地把握文本,也在一定程度上能进行辐射式的拓展阅读,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源于文本,出于文本,沉浮于心,收放自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