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丹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浙江 杭州 310051
摘要:在莫言小说中,色彩词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莫言对色彩词的运用是经过慎重思考,并通过精心调制的,因而莫言小说中的色彩词独具特色。这些经过作者一手调制的色彩词与修辞的叠加使用,对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而作者,也通过这些色彩词,向读者传递了自己的情感。莫言小说色彩词的运用,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作者个人写作的用色习惯,其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用色习惯。于是,莫言小说中的色彩词在其浅层意义之外又被赋予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
关键词:莫言 色彩词 使用特征 修辞 传统文化象征
一、莫言小说色彩词运用的特点
莫言小说作品大量运用了多种色彩词。与同时期的作家相比,莫言对色彩词的运用可以说是极具特色的。莫言对色彩词的恰当运用,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渲染了氛围,并且向读者传递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和意识形态。
(一)对红色的偏爱
红色是莫言小说创作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一种颜色,也是他的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家,保持自身独特风格的标志性特征。仅仅在标题中“红”就运用了多次,比如《红蝗》、《红高粱》、《红树林》、《红耳朵》、《透明的红萝卜》等。
红色不仅在莫言小说的标题中出现频繁,在小说的内容中,红色依然出现频繁。这可以通过统计莫言小说作品中的色彩词清晰的发现。
.png)
统计数据得出过程见附录
通过表一的统计,我们发现,8部小说作品中,莫言共用色彩词3228次。其中红的频次最多,分布8篇(普及率100%),红色充斥在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里,并占据着重要地位,如《金发婴儿》中的“火红的缎面”和象征着主人公热烈情欲的“火红的公鸡鸡冠”;《红高粱》中那一片片作为背景的“血一般浸染的红高粱”以及《红蝗》中“暗红色的红蝗”和“暗红色的土地”等等;8篇作品中有7篇,红色出现的频次都是最高的。
莫言小说中的红色是根据语境精心调制的,他们各不相同的绘成了小说绚烂多姿的画面。其中有火红色、鲜红、酥红、暗红色、血红、浅红色、深红、酱红色、殷红、砖红色、赤红等等。其中暗红色出现的频次最高。除此之外,莫言还非常喜欢用其他色调(如“紫/淡/粉/青”等)来修饰“红”色调。这其中紫红色的出现频次最高。
莫言之所以爱用“红”,与红色本身的特点有关。红色在可视光谱中光波最长,并且位于可视光谱的极限附近,所以它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并产生兴奋与紧张感。[1]因此红色也是一种充满了温度和激情的色彩。莫言把充满激情的“红”涂染在小说中,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和美感。并通过把这种触目惊心的红赋予具体的物象,让读者感受到了来自民间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狂野炽热的情感以及深层原始欲望的冲动。与此同时也把微妙的心理感受、潜意识愿望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来,向读者传递了作者特有的文化世界并展示了一个异样的精神世界。
(二)色彩间的对比使用
德拉克罗瓦曾说过:“每个文学家归根结底竭力追求的是什么?他希望他的作品读过之后,产生一幅画产生的那种印象。”[2]
色彩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之一。毫无疑问,莫言就像是作家中的“梵高”。莫言擅长通过色彩的对比,使色彩更加突出,从而更加直观地刺激读者的感官,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色彩的对比可以有色相对比和明暗对比两类。莫言常将两种对比结合,以增强其对比的艺术效果。如《红高粱》中作者这样描写到:
.png)
在这段景物的描写中,作者让原本绿色的高粱因为这阴沉的天气和氛围而变得银灰,而本应该白晃晃的闪电因为奶奶的遭遇而变得血红,透明不可见的风也是黑色的,并且充斥了整个场景。银灰色、黑色与血红、绿色这四种色彩混于一个场景中,形成无比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对比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在脑海构建场景的进程中不自觉的使那氛围、那场面更加的动人心魄。通过这样的场景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奶奶遭遇的险恶和奶奶那灰暗的悲剧人生。但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奶奶的形象才显得格外光辉,凸显了“我奶奶”勇敢地面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坚强性格。这样的人物性格与景色交融在一起,为“我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的立体性奠定了基础。
众所周知,太阳是红色的,血液也是红色的,而在莫言的描写中,他们可以是绿的。原色的红和莫言赋予的绿交织在读者的脑海中,在潜意识中也形成了对比,也就是原始生命力的旺盛与现实生命力的衰弱之间的对比。
这种“超自然”的色彩描写方式,在服务于小说氛围和表现人物内心的特殊体验的同时,更多的向读者传递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感,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 莫言.红高粱家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1-364.
[2] 莫言.莫言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391.